因为有了白衣战士的无畏逆行,病毒肆虐的暗夜有了光明;因为有了白衣战士的以命相守,生命得到了保护;更因为还有千千万万的凡人英雄和白衣战士携手,我们如今生活得以重归平静。过去的8个月,给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极度震撼、无法磨灭的记忆。
今天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大会上,我们见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他们曾经是疫情中让人安心的那一束光,他们的名字,又唤回了战“疫”时一个个画面。
在此之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郑军华与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陈尔真获颁“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项荣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中共上海援鄂医疗队临时委员会获颁“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战“疫”过后,让我们再度聆听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所思所感。
【1】
临危受命,带领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
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
今天,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作为全国优秀党员代表登台领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勋章和奖励证书,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感到无比激动和无尚光荣。
回首过往67天的援鄂征程,郑军华感慨地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的135名队员,属于上海市18万医护人员。”
先遣部队逆行,穿“百家衣”戴“百家罩”
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是进驻金银潭医院,拯救最危重病患者的战士,也是奋战时间最长的上海援鄂医疗队。
3月31日,这支先遣部队顺利完成任务,英雄回家。飞机落地上海的那一刻,郑军华红了眼眶,“真的不容易,整整67天,我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坚守,也看到了武汉人民的坚持。”
犹记得除夕那晚的虹桥机场,首批白衣战士逆行的身影毅然、坚定。阖家团圆之际,仅用不到3个小时,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便以“上海速度”集结完毕。
出发前一个半小时,郑军华临危受命,担任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总支书记,率领135名队员成了国内首批到达武汉的医疗队。
“135名医护人员来自52家单位,最早从上海出发、最少思想准备、最少成熟经验参考、防护物资最不充足、初期防护条件最不完善。”用五个“最”形容首批援鄂医疗队,郑军华说,队员们穿过“百家衣”,戴过“百家罩”,经历过武汉封城后各个时期的艰辛和困苦。
67天,队员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累计收治患者170例,其中累计收治(危)重型患者123例。累计治愈出院136例,总治愈率80.00%,其中治愈(危)重症患者89例,治愈率达72.35%。
在疫情中感受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英雄
“人类的战争是勇气的战争,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医疗队年轻队员们的表现让我深受感动,受益很多。”郑军华说,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这次抗疫斗争中,青年一代的突出表现令人欣慰、令人感动,这一点他颇有体会,“队里的80后、90后的医务工作者迅速成长起来了,未来可期!”
1月28日晚,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在武汉抗疫一线举行了全体党员第一次会议,党员们一起手握拳头,高声朗读誓词,宣告抗疫前线临时党总支正式建立。令郑军华感动的是,短短一个月内,临时党支部共收到67份入党申请书,覆盖了近90%的普通队员,其中有不少就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们在前线夜以继日地奋斗着,更被周围的党员先锋模范鼓舞着、激励着、感染着,从内心深处想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其中的一员。
“年轻人的青春向上让我受益良多,而众多的普通市民也让感受到了每一个普通人都是抗疫英雄。”郑军华如是告诉记者。
武汉封城期间,医疗队的蔬菜供应不上,有一位武汉郊区的菜农,骑了一辆三轮车,花五小时,克服种种困难运到医院。找到郑军华说:“送给上海医生,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医疗队两个多月没理发,头发长了影响防护,有位理发师找到医疗队为40多名医护人员免费理发,从中午12点忙到晚上12点。
在郑军华的带领下,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最终以四个“第一”圆满完成了67天征程——第一支到达武汉、第一支开讲党课、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案、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论文。
如今回到上海,回归日常,郑军华笑言:“我还是按照原来的习惯,原来的工作状态,过好既普通又紧张的每一天。我还是要做好医疗医政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把本职工作做好,同时我也是个专家,也想尽力为病人做好服务。”
【2】
从事重症医学30年,每一次公共卫生事件都不“错过”
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今天在现场听到总书记这番话语,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感慨不已。
身为一名从事重症医学30年的医生,陈尔真从2003年至今曾经历SARS、禽流感、汶川地震救援等多次公共卫生事件。今年,经历武汉战“疫”,他再次全身心投入,与病毒争抢生命。陈尔真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是人类与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精神所演绎的动人篇章。而他也在武汉,也带领着同事们在重症病房,守护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48小时完成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三个病区对接
“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同病毒短兵相接,率先打响了疫情防控遭遇战。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毅然奔赴前线,很多人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会上,总书记的一番话将陈尔真的思路拉回到八个月前的1月28日,他是其中一员。
那天,陈尔真作为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率队出征,“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我们绝不退缩,一起去,一起回来!”在虹桥机场,他铿锵的话语掷地有声。
当晚7点,陈尔真带领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148名队员抵达武汉天河机场。当时的场景他清晰地记得,这个抗疫主战场,在夜幕下灯火通明,路上随处可见“武汉加油”的霓虹灯,却不见行人和车辆,十分冷清。
由于车辆无法开进下榻酒店,医疗队员们所携带的803件行李,将近11吨医疗物资与生活必需品,陈尔真和队员们人力传递,一件件搬进了酒店大堂。
待队员们安顿好,已是子夜12点。陈尔真又马不停蹄地率领团队召开了核心小组会议,讨论此后的工作制度与人员管理制度,并着手党建工作。
第二天,医疗队便正式进驻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并接管三个病区,包括两个重症病区和一个ICU,共140余张床位。短短48小时内完成医院对接、实地考察、物资分配、病区改造等相关工作。对于陈尔真冷静缜密、细致负责的工作作风,大家都交口称赞。殊不知,硬汉背后也有难处。
陈尔真坦言,在武汉的前两周,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病人多、物资缺乏,“大家有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只能一一尽全力去克服。”
陈尔真夫人曾与记者分享一个细节,陈尔真到武汉头几天,每天都要在晚上十点半以后才通过微信电话跟她报一声“平安”。“我知道他很忙,但听到他声音,我就已经很满足了。后来我要求视频,他干自己的事,不用说话,我看到他平安,就心安了”。
用自身经历勉励年轻医护人员
事实上,在抵达武汉前,身为瑞金医院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陈尔真早已投身这场战疫。他第一时间加强医院发热门诊管理,迅速改造并完善硬件设施,组建并严格培训专业队伍,制定新冠肺炎诊疗流程,最短时间内实现发热门诊“六不出门”的管理要求,强化了发热门诊的哨点作用。
“作战”经验丰富的陈尔真也用自身经历鼓励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中的年轻医护人员,“2003年,上海第一例SARS病人就是由我护送到传染病医院的。当时院长还送给我一套党课材料,让我在隔离期间学习。半个月后,我受到感召,决心向党组织靠拢。”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在武汉奋战55天,陈尔真带领医疗队累计救治患者332人,其中危重患者237人,治愈出院总人数278人,总治愈率高达83.7%。
“全国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投入湖北主战场,和湖北54万战友并肩作战。中国以坚决果断的勇气和决心,采取前所未有的、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和措施,经过艰苦卓绝努力,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正如陈尔真所说,从寒冬到金秋,从武汉到全国,这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也是每个人的战斗。中华民族在经受巨大考验时迸发出的伟大精神,丰富着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内涵,必将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势能。
【3】
守护全人群的健康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
因为一场新冠疫情,一群平日里时常被忽略的“病毒猎手”走进了大众视野,他们便是疾控工作者。
自武汉宣布出现不明原因肺炎伊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灵敏的疾病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一触即发,从对疫情开展风险评估、规范全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到成立追踪排查密切接触者办公室、派员赶赴武汉、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机场等战“疫”最前线,疾控工作者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
今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要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在现场听到相关内容,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宋耀君非常振奋,目前上海疾控系统正全力贯彻落实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精神,稳踏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而且,令他高兴的是,今年的疫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疾控工作,今年市疾控中心的招聘情况非常不错,应聘人数较去年增长一倍。
触发灵敏嗅觉,布点重要防线
犹记得今年1月20日,上海公布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早在1月初,市疾控中心便已开始积极部署、紧锣密鼓地启动和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宋耀君说,作为专业机构,敏感性必不可少。
在前期的工作布局中,市疾控中心党委作出重要决断:梳理全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名单。果不其然,在之后的这场战疫中,作为监测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哨点”,发热门诊成了重要防线。
为了第一时间排摸密切接触者,落实密接管理,大年初一,市疾控中心在两小时内就招募成立密切接触者管理“追踪办”。此后,面对流调病例快速增加,市疾控中心再次统筹市、区两级人员组建成550人的流调队伍,推行24小时轮班制,做到24小时内快速查明感染来源。迄今,已开展流行病学调查5200余例次,完成确诊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电话追踪7.7万余次、密切接触者观察2.22万余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市疾控中心便制定形成了20多个符合上海实际情况的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具体方案,为落实全市整体防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市疾控中心已针对全市重点场所消毒、院内感染控制、隔离医学观察、复工复产等推出近100个技术方案。
疾控工作者始终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
在沪汉两地防疫的最前沿,疾控工作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大年初一,市疾控中心派出三人团队驰援武汉;在海关机场,严守国门,完成航班同机密切接触者追踪;在市场与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采样与检测,24小时无休地争分夺秒科研攻关……
此外,市疾控中心还陆续选派多名公共卫生专家外援伊朗、支持驻京办;派出资深专家参加近30次市政府外办组织的领馆通气会、与国外政府和中国驻外国使馆视频会,在全球抗“疫”共同体中贡献上海战“疫”的智慧与经验。
市疾控中心建成20多年,一次次成功对抗传染病,为上海市民筑起了一道牢固的防疫屏障。“这场疫情之前,很少有人注意到疾控工作者,因为在我们疾控人眼中,大众对于公共卫生工作的最高认可就是让他们‘感到什么都没发生’。”宋耀君说,无论平时还是战时,疾控工作者始终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每天都在为全人群健康把脉守护。
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宋耀君说,上海作为主要的口岸城市之一,下阶段仍将面临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挑战,同时也需要警惕新冠疫情与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叠加。市疾控中心将继续为上海“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提供专业的决策支持,当好人民的“健康前哨”和城市的“安全卫士”。
【4】
党旗,飘扬在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
中共上海援鄂医疗队临时委员会
党旗,飘扬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党旗,飘扬在挺身而出的关键时刻。
疫情期间,上海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带领来自上海109家医疗卫生机构、9批次的1649名援鄂队员,逆风而行,救难渡厄。临时党委下设46个临时基层党组织,共计党员895名。
党员、医者的双重担当,让党员医务工作者成为这场战役中最勇敢的“白袍战士”,为打赢武汉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上海力量,正如上海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赵丹丹所说,“医护人员并非生而英雄,而是选择无畏,他们用行动及生命明证自身信念”。
205名队员在武汉“火线”入党,党员比例从42%上升到54%
在驰援武汉的最前线,党员医护始终站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最前沿,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副书记、医师组组长周新作为呼吸科专家,在战疫非常时期,以66岁高龄主动请缨,驰援武汉。初至金银潭医院,新环境、新病种,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周新总是主动靠前一步,亲手为患者进行高风险的气管插管操作。
身边党员同志身先士卒做表率,令不少队员感动不已。在战疫第一线,他们纷纷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据统计,先后共有624名队员提交入党申请书,205名队员在武汉“火线”入党,医疗队队员的党员比例从派出时的42%上升到54%。
“是什么力量吸引着医护人员加入到党组织中来?”赵丹丹认为,这是党强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更重要的,则是每一位党员医护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激发了一个个入党积极分子内心的热情。“党员们用行动及生命去明证我们的信念,影响到每位队员。”他说,经此战疫,对党组织信念的强化,是他在自己内心及身边同事身上感受到的最大变化。
用生命守护生命,是医者对人民最庄重的承诺
“疫情就是命令,我愿意在前线接受党组织的考验!”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们用实际行动回馈了这份誓言。
在武汉前线“火线”入党,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志雄直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虽然我们出发的时间是在合家团圆的除夕夜,但我觉得,能和其他队员一起赴武汉,以已所学救治病患,这个新年非常有意义。”
不到10天时间,吴志雄在前线先后递交两份入党申请书。“以己所学救治病患”,经此一疫,他对这八字的认识更深。
上海援鄂医疗队作为全国最早抵达武汉的整建制地方医疗队。援鄂期间,自带医疗设备和防护物资数百吨,进驻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等16家医院、28个病区(其中ICU病区4个、重症病区12个)累计救治确诊病例2549名,其中重症以上病例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治愈出院2005名,取得了较高治愈率、较低死亡率、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佳绩。
赵丹丹说,著名医者孙思邈曾在《备急千金要方》记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医学本系“仁术”,医生不仅要有医术,还要有仁爱之心。“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我们上海援鄂医疗队的每一位队员都是在用实际行动无声诠释这一特质。”他说,医护人员并非生而英雄,而是选择无畏,由此也涌现出一批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在护送患者检查途中,与老人驻足共赏落日余晖,被人称为2020年最治愈的画面;为送逝者最后一程,短短百米的路程医护人们整整走了半小时;患者病危,医疗队员直接跪在床边为他进行胸膛穿刺,助其转危为安……
哪有什么救人的天使和济世的英雄,上海1649名援鄂队员不过是怀着最淳朴的想法,用生命守护生命。这也是这群医务工作者,对人民最庄重承诺。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除注明外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