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公共卫生素养,如社交距离、咳嗽礼仪、手卫生、戴口罩等。随着疫情的防控进展,我国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这并不是说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可能小规模暴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
眼下,虽然多数地区没有疫情,但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戴上了“心理的口罩”,产生“消毒强迫症”,如居家生活中频繁消毒,外出时随身携带消毒剂等。那么,消毒是否越多越好?消毒剂是否越强越好?消毒剂浓度是否越高越好?是否所有物品都需要消毒?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今天就给大家聊聊消毒的那些事儿。
1、何为消毒(disinfection)?
即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其分为四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法。
(1)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2)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3)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等)、醇类、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包括双链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方法。
(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定、植物类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进行消毒的方法。
2、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6)细菌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7)朊病毒(感染性蛋白质)。
注意:对消毒因子敏感性越低的微生物越难杀灭。新冠病毒属于最易杀灭的一类微生物哦,我们“谈冠色变”只因它的传播力和致病力比较强,在外界环境中它是很脆弱的。
3、选择消毒方法的原则
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斯伯尔丁分类法)。
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中(semi-critical 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中(non- critical items)。
划重点:从以上的医疗器械危险度分类可以看出,我们日常居家及公共场所的物品大多属于低度危险品,只需采取低水平消毒或清洁处理即可;常用物品中口腔与肛门温度表属于中度危险物品,需采取中高水平消毒,建议专人专用。
餐具也可归类至中度危险品中,居家使用时可使用煮沸或专用消毒柜消毒;餐馆等场所必须使用高水平消毒,市场上的高温蒸汽餐具消毒柜便是使用热力消毒原理进行消毒,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注意: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或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如消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等。
如果家里有传染病及上述相关微生物感染的患者,可根据病原体种类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4、家庭常用消毒方法
煮沸消毒法
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被单等不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煮锅内的水应将物品全部淹没。水沸后开始计时,持续 15-30分钟。计时后不得再新加入物品,否则持续加热时间应从重新加入物品再次煮沸时算起。亦可用 0.5%肥皂水,或 1%碳酸钠溶液代替清水,以增强消毒效果。
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法
适用范围:餐(饮)具、服装、污染的医疗用品等的消毒。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消毒剂溶液应将物品全部浸没。对管腔类物品,应使管腔内也充满消毒剂溶液。作用至规定时间后,取出用清水冲净,晾干。根据消毒剂溶液的稳定程度和污染情况,及时更换所用溶液。
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法
适用范围:家具表面的消毒。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用布浸以消毒剂溶液,依次往复擦拭被消毒物品表面。必要时,在作用至规定时间后,用清水擦净以减轻可能引起的腐蚀作用。
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法
适用范围:室内空气、居室表面和家具表面的消毒。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普通喷雾消毒法
用普通喷雾器进行消毒剂溶液喷雾,以使物品表面全部润湿为度,作用至规定时间。喷雾时,关好门窗,喷雾顺序宜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喷洒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戴用防护口罩和眼镜,并将食品、食(饮)具及衣被等物收放好,注意防止消毒剂气溶胶进入呼吸道。
5、常用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
哪些是真正的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指溶于水能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次氯酸分子量小,易扩散到细菌或病毒表面并进入其体内,使蛋白氧化导致细菌或病毒死亡。生活中常用的含氯消毒剂包括84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泡腾片等,可用于桌椅、床、地板等处的消毒。但现实中仍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公众需要留意根据说明书使用。
酒精
75%酒精可以在病毒表面蛋白未变性前不断地向其内部渗入,使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病毒。75%酒精或酒精棉片可直接擦拭使用,用于手部或手机、遥控器、键盘、方向盘、钥匙等小物品消毒。但酒精属于易燃物,使用酒精喷雾消毒应远离火源,同时应避免在密闭空间大量喷洒。酒精浓度不是越高越好。过高浓度的酒精在渗入微生物体内前,会迅速导致病毒表面蛋白变性,阻碍酒精进一步渗透,反而降低消毒效果。
新型消毒剂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有一些复合消毒剂及对环境友好型消毒剂,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及人体的伤害,选择时可以看一下商品的批号是不是[卫消证字]的,以及其杀灭微生物的范围。
6、消毒的基本程序
被甲类传染病患者,以及肝炎、结核、艾滋病、炭疽病等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物品,遵循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的程序。
普通患者用过的物品,可先清洗后消毒。
7、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
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以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和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1) 热力消毒:煮沸消毒时注意避免烫伤;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 紫外线、微波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 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漏,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
(4) 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8、家有传染病患者时注意事项
对患者应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与“六消毒”。
“三分开”是指:
①分住室;
②分饮食;
③分生活用具(包括餐具、洗漱用具、便盆、痰罐等)。
“六消毒”是指:
①消毒分泌或排泄物(如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为口鼻分泌物,肠道传染病主要为粪便,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为脓液、痂皮等);
②消毒生活用具;
③消毒双手;
④消毒衣服、被单;
⑤消毒患者居室;
⑥消毒生活污水、污物。
9、过度消毒带来的危害
过度消毒即在很少受到病原体污染的,没有必要消毒的地方反复消毒或使用浓度过高的消毒剂。过度消毒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还会危害生态环境。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过度消毒,台湾淡水河及其支流被倒入了大量漂白水,导致含氯量过高,鱼群大量暴毙,直到半年后才恢复正常,对河川生态产生了明显冲击。重庆市今年报告多起因消毒药液滥用导致野生动物异常死亡案例,共发现17种、135只野生动物出现异常死亡,专家判定其中部分野生动物死亡原因为喷施消毒药等引起的中毒。
总结:日常生活到底该如何消毒?
日常生活中如身边没有传染病患者无需进行消毒,保持“通风、洗手”的习惯,加强环境卫生清洁,做好“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如果身边有传染病患者,根据以上介绍的知识可以知道:日常接触物品大多属于低风险,根据物品被污染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消毒措施,选择消毒措施时能选择物理消毒法的就不要使用化学消毒法,尽量选择对环境友好型的消毒产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疫情虽可怕,但只要大家正确认识病原体的特性,“知己知彼、正确消毒”,一定能给自己、家人和社会提供更好的保障。
作者:汪邦芳 卢洪洲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