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服务上“云端”,势必将对接更多未满足的心理服务需求。
7月18日,第六届全国精神专科医院院长论坛在上海召开,全国的精神专科医院院长热烈讨论“云端”心理服务的巨大潜力,以及相应所需的政策配套建设、模式探索框架等。
目前,上海已批准建设26家互联网医院,其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互联网医院于7月3日正式上线。“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体会到互联网医疗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徐一峰说,如何用好互联网医疗,需要医院、医生以及医院管理部门更大的智慧,涉及支付体系、医保制度、远程医疗政策和医疗与数据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互联网医疗在疫情防控阶段打破瓶颈,脱颖而出!”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看来,新冠肺炎期间开展的在线医疗提示,很多疾病可以在互联网上开展诊疗,在发达国家,精神卫生是最先在互联网上开展诊疗的学科,希望在中国,精神卫生的互联网医疗能率先建立起优质模式,为人民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本次论坛聚焦互联网构筑精神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未来战略优势的发力点,包括远程医疗和智慧医院、互联网医疗下的分级诊疗和医保支付、精神卫生互联网服务发展三个讨论主题。
我国互联网诊疗已走过十年历程,跨入5G时代,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令人期待。尤其是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如今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方式。
“我国精神卫生医疗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东中西部之间医疗质量差异大、异地就医依旧是瓶颈等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胡瑞荣表示,精神卫生医疗体系建设都需要加强集群建设,要做好服务环节的延伸。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则谈到,精神卫生医疗体系建设需要向特色化、智能化发展,确保服务功能落地,虽然互联网医疗建设将面临挑战,但必将推动精神卫生医联体建设和大数据平台的长足发展。
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优化就医体验,打造健康消费新生态。
“大数据时代助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痛点引导互联网医疗的形成。”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处处长吴宏提到,新冠疫情推动上海的互联网医院“井喷式”增长,上海已批准建设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总量达1.8万人次,处方量超7000个,并出台《上海市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医疗向规范化、深度化发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互联网医院7月3日正式上线,并将在3-5年间,逐步建成以市精神卫生中心为核心、覆盖全市16个区精神卫生机构的互联网平台,实现医联体内的数据信息互认共享,助力紧密型精神专科医联体建设。
“当下精神卫生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上海市医院协会精神卫生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书记赵敏强调,互联网医疗正在开创医疗新局面,创造“机遇跑道”,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增质、扩容。
毫无疑问,精神卫生“云医院”的建设是医疗形式的重大转型。与会院长和专家就此展开热烈讨论,普遍观点认为:互联网医疗建设是服务民生和服务医疗发展“双翼并重”的举措,精神卫生互联网医疗建设需要以智能化、模块化、人性化为主体,做到“线上讲效率”和“线下讲温度”的优质结合,积极推进服务模式和理念的重塑。
论坛由上海市医院协会精神卫生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联合主办。论坛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医院协会、上海市医院协会的支持。国内近百位医院院长和精神卫生界专家参会,近4600位精神科同道在线观摩。
作者:唐闻佳 乔颖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