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智能天眼CT”
基于患者的CT自动标记病灶,对新冠病毒感染病灶勾画重合率接近90%,原本5-10分钟的CT阅片时间缩至1分钟内……这是联影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的本事,也是上海乃至全国抗击疫情的“秘密武器”。
7月9日,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开幕,“联影智能”斩获大会最高荣誉——SAIL奖(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AI+医疗”在抗疫中立下大功。
放眼全球,天生具备“非接触”“自动化”“智能化”基因的AI技术与医疗正在加速融合。人类历史上,人工智能技术首次被应用于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在上海,一批本土AI企业也站上了“实力的阅兵场”。今年6月,工信部公布在科技支撑抗击疫情中表现突出的AI企业名单,十多家上海AI企业榜上有名。“AI+医疗”,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无接触,AI重新定义医疗服务模式
能自动识别病人的身高、体型等信息,技师无需进入扫描间,即可完成“隔室扫描”,大幅降低交叉感染风险……这是联影自主研发的“智能天眼CT”,在战“疫”中为影像学科医生提供了很大帮助。
也因此,联影智能天眼CT在疫情期间订单大幅增长,500多台机器发往全国,包括武汉市70%的定点医院发热门诊、传染病区及超过一半的方舱医院。
无独有偶,上海1月20日报告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全城进入“战疫状态”。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隔离诊区,1月29日,机器人“小白”正式上岗,协助医生远程查房,“不接触式面对面沟通”降低了医患交叉感染风险,节约了防护装备等紧缺医疗资源。“小白”同样跟随上海援鄂医疗队出征,出现在武汉三院等上海医疗队战斗的隔离病区。
毫无疑问,“AI+医疗” 正给医疗行业带来变革。本次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谈到人工智能赋能远程医疗时说:“疫情期间,许多原本因为担心病毒传染而不能进行的医疗工作在AI的帮助下,都能做了,比如远程影像识别、心电远程诊断。”在她看来,这将成为今后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个“今后”并不遥远。AI重新定义非常时期的医疗服务模式,已被保留下来。如今,在上海东方医院的新大楼手术室,抗疫“小英雄”——曾随东方医院在武汉方舱医院“服役”的多台智能医疗机器人,已成这里的“正规军”,每天在术后消毒工作中大显身手。
落地上海浦东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先导区,在疫情中征集了200多项AI企业疫情防控解决方案,东方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是首批两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工智能重点应用场景,为抗疫一线提供了CT辅助诊断、智能消杀机器人、药品配送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支援。
联影智能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
在实战中迎来应用爆发
从战疫中走来,除了赋能“远程”,人工智能正使得经验医学的固有模式得以突破。李兰娟说:“比如,影像的识别以往都是凭医生的经验,但是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找到医学影像中的规律,利用AI诊断效率更高、准确率更高。这将带来医疗卫生行业的变革。”
AI量化分析、助力筛查、诊断及随访,这正是联影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在这次战疫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据统计,该AI系统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装载”,并驰援美国、马来西亚、意大利、北非等海外多地。该系统基于患者CT图像,对新冠病毒感染病灶勾画重合率接近90%,CT阅片时间也缩至1分钟内,还可全自动匹配治疗前后影像检查的肺炎病灶,帮助医生精准评估病情发展。系统上线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主任单飞教授评价:“不仅符合期待,甚至超越期待。”马来西亚卫生部专家更是感慨:“It’s amazing(太惊人了)!”
不仅是战疫,AI赋能日常医疗,成果也已纷纷落地。仍然以联影为例,智能骨折辅助检测系统是业内首个可在每层图像上自动标注肋骨标签、帮助医生“数肋骨”的AI系统,可实现“秒级”检出骨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李跃华评价:“这款智能产品对细微骨折乃至隐匿性骨折的判别,准确度也相当高,帮助我们极大地减少了漏诊及误诊。”
走过积累期,沪上AI企业正迎来应用爆发期。不止联影,包括森亿、深兰科技等,一批AI企业在影像辅助诊断、疾病预警、人体测温系统等领域各显神通。以闵行马桥的达闼科技为例,这是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后落地上海的20个AI创新项目之一。该公司已在武汉方舱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和浙江、广西、广东、上海等多地完成部署交付5G云端智能防疫机器人,以5G测温巡查机器人为例,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上报。
嵌入更多医疗场景
经此一“疫”,医疗AI崭露头角,融入更深度的医疗日常。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小未”“小来”是“脑疾病智能诊疗门诊”的两名AI机器人医生。AI医生怎么看病?看什么病?“请跟着我读,皮球、国旗、树木这三个词语。”原来,这款AI医生是专科医生的新助手,通过语音、步态等大数据比对信息,初筛患者的脑疾病风险。这款AI医生2017年由中山医院自主研发,在上海、贵州两地,已经筛查过6000多名脑疾病患者,初步显示,诊断特异率可达95%。
AI辅助诊断疾病,在中山医院已嵌入多个学科、多种场景,包括全方位肝肿瘤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协作标注平台、全国首家“脑疾病智能诊疗门诊”、分泌科开发的“基于大数据治理和决策树模型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推荐平台”等。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教授,此前与AI机器人“小葛”对话,也一度成为亮点。“在心血管领域的影像诊断中,小葛比一些教授更快速、更精准。”葛均波是“AI+医疗”的引领者之一。中山医院内部亦在不断梳理AI临床应用,形成医院环境下医疗人工智能应用“产业链”,推进更多实用成果让患者获益。
“AI+医疗”仿佛给医疗接上“第二大脑”,如果说今天是应用的起点,明天的方向在哪里?大众尤其期待AI在公共卫生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次人工智能大会上,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谈到,下一步应该打破“数据孤岛”,融合线上和线下数据,加快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速度,“海量数据中,人工智能也许会更快速找到规律,更提前发出预警”。张文宏直言,作为医生,他也“很不愿意”被人工智能取代。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也无法完全代替医生去诊治患者。所以,他更期盼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人类医生的结合,组成一个更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
启动键已按下,上海已聚拢上千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医疗、金融、教育成为AI重要的应用场景,AI俨然已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进入落地应用、赋能更多行业的新阶段。
作者:唐闻佳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