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哨点诊室在徐汇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建成(唐闻佳 摄)
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如何率先走出一条具有徐汇特点、体现时代特征、彰显制度优越性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之路?6月18日,徐汇区公共卫生建设大会暨迎接国家卫生区复审动员大会上,徐汇区提出将以“1+1+4”系统建设为牵引,构建“最硬核”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1+1+4”即打造一个总纲,建设一个中心,围绕四个结合,筑牢公共卫生治理体系。
徐汇区区委书记鲍炳章在会上强调,徐汇是超大城市中心城区,一旦发生重大疫情,防控难度大,一定要有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守牢城区安全之门,“当务之急”是要聚焦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补短板、强弱项,具体包括:全区统筹,以智能化为抓手,建强指挥中枢;条块联动,专业监测要“准”,社区防控要“广”,织密预警网络;科学引领,健全医疗网络,加强科研攻关,提升医疗能力;平战结合,加强人才保障、物资保障、投入保障,强化支撑保障。
打造“智慧疾控”,与复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共建疾控中心
在一个总纲下,徐汇强调建设一个中心就是徐汇区疾控中心。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徐汇区经受住了考验,但也意识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还有短板和弱项亟待健全和完善。
为加快构建全球城市卓越城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徐汇区卫健委表示,在上海市《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质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结合本区实际细化形成了《实施意见》。这是徐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总蓝图”,也是徐汇加强公共卫生治理的任务书。
其中,疾控中心建设是徐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为对标一流中心城区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对标国家、市层面对疾控体系建设的任务要求,徐汇区将全面启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包括提升“一锤定音”的检验检测能力,快速反应与保障能力,形成“智慧疾控”共享应用态势。
会上,徐汇区卫健委宣布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共建徐汇区疾控中心,双方还将携手推进一批公共卫生学科人才培育项目,加快提升徐汇区与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卓越城区定位相匹配的“硬核能力”。
南部“小中山”平战结合,紧急状况下即刻成为区域传染病救治中心
疫情期间,除了家庭医生,各大综合医院也在为居民安全保驾护航。徐汇区中心医院尤其取得不俗成绩:开通云医院“新冠工作室”,一小时内咨询人数最高达到1000人次,迄今总服务量超过45万人次;徐汇区中心医院还在全市率先收获医疗、医保、商保制度“三牌照”,成为上海互联网医院的“领头羊”。
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中山医院副院长周俭教授介绍,截止到6月15日,徐汇区中心医院互联网医院新注册21.4万人,健康管理13.7万人次,预约检验检查2.1万人次,处方药品配送4110件,实现了核心业务云端开展、求医问药一站到位。
徐汇区中心医院正以“智慧医院”建设为契机,发挥自身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传染病早期筛查和临床预判能力,打造“非接触式”医疗救治门诊及病房、智慧化隔离病房等。
现阶段,徐汇将加紧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两个区域诊治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徐汇区中心医院还正在参与徐汇南部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根据徐汇区的规划,未来,“南部医疗中心”将对标中山医院,建成“小中山”,更为重要的是,从战疫中走来,徐汇南部医疗中心将打造为国际国内一流的传染病救治区域中心。根据已披露设计方案里,南部医学中心设立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将作为徐汇全区域性负压病房,设计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即刻启用的平战结合型全层负压病房。
此外,设计中还超前布局了“智慧云医院”计划,依托医联体加强区域间防控合作,提升特殊时期的公共卫生应对能力与医疗救治效率。
完善直报系统,疾控中心-综合医院-社区中心数据信息实时共享
要想更好地防控疫情,必须在思维上转变,在行动上建立更完备的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徐汇区强调“线上、线下”集合,实施医疗信息化建设工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实现“疾控中心-综合医院-社区中心”数据信息实时共享。
与此同时,加快完善全区发热门诊和合理布局设置,增加社区“哨点”监测,提升救治能力;借助“医联体”,构建“社区初筛-基层首诊-定点诊治”分级分层的疫情防治网络。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线,社区增强公卫应急事件防范能力至关重要。
作为全市地铁出入口最多的街道之一,徐家汇街道辖区内每天通勤人口达50-60万,治理形势复杂。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林竞君说,疫情提醒他们在人员、物资、观念上的“准备”都要升级,他们将进一步做强“哨点”,以“发热哨点门诊”为基础,以辖区内学校、建筑工地、养老机构等人群聚集单位为重点,继续加强属地社区与基层疾控机构的联动,开展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协同监测,切实做好“四早”。
在基层社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万千家庭医生。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朱兰是其中之一。
“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地理上接近、情感上密切,对病情及流行病史更加熟悉。”朱兰表示,家庭医生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要承担起应急响应、疾病防控和健康维护三大职责。作为基层专业防控力量的重要组成,家庭医生只有更专业、更综合、更高水平,才能真正做到“平时护健康,战时守平安。”
在她看来,接下来家庭医生需着重提升五大能力:提高公共卫生防控能力、临床识别筛查和健康服务能力、应急管理处置能力,社区协调管理能力,以及舆情信息应对能力。
会上同时谈到突发公共卫生防范与应对不是“卫生”一家的事,各部门都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权威发布、主动信息公开、改进引导方式,不断提高舆情研判和舆论引导能力,包括要大力倡导《上海市民卫生健康公约》,推广疾病防控科普知识,引导市民提高医学素养和健康意识。
作者:唐闻佳 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