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服用了药物,帕金森患者有时还会“迈不开步,动作僵直”,这些被一些家属误认为正常的情况,正困扰着半数以上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刘振国教授牵头的《上海地区帕金森病患者“剂末现象”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5.1%的患者存在“剂末现象”。
“剂末现象”指的是,患者服用抗帕药物的数十分钟左右后,肢体抖动、肌肉僵硬、动作缓慢以及焦虑和抑郁情绪、记忆减退和疲劳等症状显著改善,但改善效果无法维持到下一次服药时间点。在下一次服药时间点前,他们又会出现动作僵直,迈不开步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抖动,甚至无法行动的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这项研究成果于2020年3月发表于《神经科学前沿杂志》(Frontiers in Neurology)杂志。
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刘振国教授说:“最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剂末现象往往会被家属或者临床医生所忽视,患者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会感到无法被理解,产生更多的焦虑和烦躁。”
他表示,长期以来,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剂末现象”发生在帕金森病程中晚期,并与服用左旋多巴制剂有关,可最新的这一研究则发现,轻症帕金森病患者伴发“剂末现象”的,也大有人在。
此次研究联合了上海15个区共38家西医、中医三级和二级综合医院,采用最新的“剂末现象”诊断标准,共调查1385例帕金森病患者。研究认为,“剂末现象”容易增加患者发生焦虑和抑郁的风险,是影响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尽早诊断和干预。
刘振国说,患者家庭可以使用“中国版剂末现象-9”问卷完成自我筛查,如果出现高度疑似的情况,就可以前往帕金森病专科医生处进一步诊断,“其实还是有一些办法能够调整剂末现象的发生,比如调整抗帕药物的使用剂量、种类和频次等,但首先必须能够辨识出来,不要误以为这是疾病的正常现象。”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以肢体抖动、僵硬、动作缓慢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的运动症状,同时还伴随情绪低落、疲劳、躯体疼痛等多种非运动症状,这些症状不断蚕食着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尽管帕金森病不能治愈,但及时接受合理的药物治疗,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控制,日常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长期维持在较好状态。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