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血液已发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用于治疗患者,感谢您挽救生命!”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群工处副处长吴卫青收到的这条消息提示她,自己于2月7日捐赠的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已“再次上岗”,她格外满足。
吴卫青今年54岁,在无偿献血这条道路上,整整坚持了19年,累计献血14次。而她的这份坚持与想法,恰是无数无偿献血志愿者中的一个缩影。
献出一份热血,打开一道生门。
今天正值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倡导无偿献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金句在网上流传:献血这件事,请不要“摒牢”,因为“如果都摒牢不献血,那么,病人就摒不牢了!”献血这件事,不要想太多,只需牢牢记住一点“反正捐出去的血,一定是救人命的!”话语虽直白,情感却真挚,希望更多人走进无偿献血者的队伍,定期献血,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20年间献血量增长近八成,54岁“队妈”退休前渴望再献一次血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到目前为止,人们依然无法制造血液,救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血液只能来自于健康人群的自愿捐献。
据上海市血液中心统计,去年上海共有36.05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共募集51.18万人份血液,较之1999年的28.7万人份增长了78.7%。疫情以来,自1月23日至5月31日,约8万人次爱心市民争当“热血蒙面侠”,撸袖抗疫。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提及吴卫青,许多人都会莞尔一笑,“这不是咱们队妈嘛!”此次疫情,吴卫青与市一医院的白衣战士们同赴雷神山战“疫”,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早在驰援调令到来之前,吴卫青就以“热血”抗疫。
“很多人觉得献血伤‘元气’,不敢献。我学过运动医学,一个人一次献血200至400毫升,其实只占总血量的5至10%。”她说,血液的新陈代谢活动十分旺盛,献血后体内储存的血液会立即进入体内循环,并不会减少体内循环血容量。迄今,她已累计献血14次,献全血2600毫升,成分血7个治疗量,足迹遍布上海六个献血点。
既不会影响自身健康,又能救助他人,在吴卫青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为生命加油的方式。
耳濡目染下,家人也纷纷成为无偿献血的志愿者。吴卫青的爱人金为民退休前是市一医院的一名临床医生,尽管因身体原因无法献血,但他多次走进居委街道参与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志愿服务。女儿也在不久前也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偿献血。
“我马上就要退休了,我就想着能在满55周岁前,再献一次血。”这是吴卫青的愿望,质朴、简单、动人。
除捐赠全血、成分血外,还有更多人正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4岁的葛雨桐是上海市血液中心的“老朋友”,无偿献全血累计1600毫升、血小板累计91个治疗量。
在2017年与2018年的生日前夕,他做了两个重要决定: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签订人体器官捐献协议。“有意义的事,就要坚持,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会一直坚持到不能献为止。”小伙子话语铿锵,说得十分坚定。
献血宣传转战直播平台,网友“云游”献血现场
对于这群志愿者的无偿付出,社会记得他们的善良。
据悉,上海已于今年1月31日起,全面开展无偿献血者及其家庭成员(配偶、子女、父母、公婆、岳父母)临床用血费用直接减免工作,形成“医疗机构直接减免为主、网上申请减免为辅、血液管理机构减免托底”的临床用血费用减免服务新模式,切实向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
受疫情影响,今年上海市血液中心也将献血宣传转战至直播平台,通过多场网络直播形式的宣传活动,带领网友们“云游”献血现场。
记者了解到,今天,上海市血液中心的送血车将驶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走进输血科、急诊科、血液科等科室,让大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安全血液如何拯救患者生命。在虹桥艺术中心献血点,主办方将与献血志愿者展开活动,并向屏幕另一端的观众呼吁“记得预约献血哦!”
今晚八点,上海代表性建筑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也将亮起“生命红”,“红色灯光”喻意“用红色血液,点亮生命光芒”,包括环球港、中华艺术宫、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在内的多个地标性建筑也将同时亮灯。
全国电子《无偿献血证》也于今日正式上线运行。上海作为全国5家电子献血证试点省市之一,于去年10月已依托随申办市民云App和“一网通办”网站上线。除了基本的献血记录查询以外,还包含献血者从血液捐献、储存到临床使用的全过程模拟路径。
在今天这个世界献血者日,全城将亮起“生命红”,向献血者致敬,也向敬畏生命的每一个人致敬!
作者:李晨琰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袁婧、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