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疫情已得到了明显控制,各行各业全面复工复产,医院也逐渐恢复日常诊疗活动。
唯独比较特殊的就是学校,不少低年级的小朋友们仍坚持宅在家里,开始新学期的特殊课程——网课。不知不觉中,部分小朋友的双眼负担加重了。双眼干涩、酸胀、视物模糊等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当然,也有默默承受、闭而不语的小朋友。
这样会不会更容易导致小朋友近视啊?很多家长会到门诊这样问。其实,这不单单是家长们的担心,也是眼科医生的担心。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孩子的近距离用眼大大增加,必然会导致近视的加深加快;其次,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特别是电子产品的应用,又更容易引起酸胀等视觉疲劳现象;第三,户外活动的减少,灿烂的阳光变成了闪烁的屏幕荧光,也会加速近视的发展。
为尽可能地保护孩子的双眼,预防近视,笔者汇总了行业内专家们的科学护眼法宝,在这里和小朋友及家长们分享一下,方便大家“有备无患”。
间断用眼法
1、“20-20-20”法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后,眺望20英尺(6米)远处20秒。
2、“30-10”法则:近距离用眼30分钟后,眺望远处10分钟。
3、近距离用眼40分钟,休息5-10分钟。
端正姿势法
1、“一尺一寸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
2、坐直了读书很重要:从近视防控的角度来说,儿童保持33厘米的阅读距离是可行更是必要的,但知易行难,儿童是不容易做到的。家庭是儿童近视防控的第一线,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阅读行为习惯,注意调整桌椅高度使儿童能保持一尺以上的阅读距离。
合理距离法
1、观看电脑时,电脑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不低于50厘米,且略低于视线,即屏幕中心在眼睛视线下方约10厘米;
2、观看电视时:与电视保持3米以上或4-6倍屏幕对角线长度的距离,电视屏幕与视线平行或稍低一些。
3、观看距离越远近视保护效果越好,投影机>电视机>电脑>IPAD>手机。
适宜照明法
1、电子屏幕不宜过亮或过暗,以调节到眼睛感觉到舒适为宜。
2、光线不足时应同时打开房间顶灯和台灯,提供一定的背景光,使环境亮度稍弱于电子设备屏幕亮度即可。
3、要避免背景光源直接刺激眼睛或直射电子屏幕引起反射。
4、如果在外部光线较强的窗户边上课,应使电子屏幕背对窗户。
5、光源越靠近太阳光的灯(全光谱,高亮度),越好;
6、建议阅读环境能到500lux最好,与国际照明规范中标准一致。(备注:一般教室的照度300+lux,而室外即使是阴天都有20000+lux的照度,晴天是80000+lux甚至100000+以上的照度)
加湿空气法
1、尽量不长时间使用空调,并在房间内放置一些水或使用加湿设备,避免环境温度过高且干燥,引起眼睛干涩。
2、可以做15分钟-20分钟眼部雾化或进行热敷,缓解眼干涩。
积极运动法
1、按摩眼部穴位舒缓一下疲劳的眼睛(前提是注意手卫生)
2、晶体和眼球运动操
3、选择合适的室内运动,孩子们可以选择原地跑,广播操,仰卧起坐等体育活动。
4、也可以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科学饮食法
1、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少吃甜食和零食。
2、适当补充维生素,可以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维生素C有抗病毒的功效;VD3促进钙质吸收,可以补充因为缺少户外体育运动造成的钙质缺失,增加巩膜硬度,控制儿童近视增长速度。
3、尽量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脂类、油炸食品摄入,这是食物容易引发睑板腺障碍,甚至发展成麦粒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针眼”。
充足睡眠法
1、作业越早做完越好,不要拖延到深夜做作业。
2、早睡早起暗合自然光暗规律,也对防控近视有益。
3、儿童睡眠时关灯,同时卧室用遮光窗帘,阻挡“光污染”。
当然,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孩子们还是要坚持室内通风,如果要做眼保健操,那么一定要认真洗手。
如果在这个期间,眼睛若出现红痒,不断揉眼睛,眼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要警惕是否有过敏性结膜炎,需要来医院检查一下。
最后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等到疫情结束、春暖花开,一定要带小朋友们去医院检查一下有无近视等眼部问题。个性化的专业的意见才是近视防控方案的关键。
孩子手机看得多,会变“斗鸡眼”吗?
一名10岁男孩在假期一有时间就玩手机,一天能玩差不多10个小时,导致眼睛出现了问题,眼睛内斜了,变成了俗称的“斗鸡眼”。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类似病例出现,追问其原因,都是和近距离用眼有关系,不得不令人深思。
为什么长时间看手机会出现“斗鸡眼”?因为,手机是近距离观看的,这就引起眼睛产生了一个调节过程,调节和辐辏联动产生近距离阅读的生理反应。持续的内直肌收缩甚至痉挛,不能得到放松或者外直肌外展功能不足,就会导致看近处出现斗鸡眼,看远处眼球也不能恢复正位,从而看远出现复视。
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往往是那些视功能方面有不足,调节和集合过强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出现急性内斜视怎么治疗?先检查双眼集合分开功能,可以做视功能的训练,同时减少近距离用眼。休养三个月到半年,不行的话可能就要手术了。
作者:胡颖(作者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