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就像一块巨大陨石砸向神州大地,既砸出了全球的风云变幻,也砸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许多麻醉医护人员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无畏精神毅然奔赴抗疫前线,与兄弟学科一起完成了艰巨的抗疫任务,还将大量中国麻醉抗疫经验发表在《Anesthesiology》等权威学术刊物上。
英雄凯旋之时,关于麻醉学科生存与发展的大讨论没有停止,这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几点:
麻醉学科通过这次抗疫是提高了学科的社会认知度,还是被忽略了?
是在疫情中脱颖而出了,抑或是遇到尴尬了?
从身份认同上来看,在这次抗疫行动中,麻醉科是四大抗疫先锋之一。
国家在如麻醉规培医生和研究生招录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出台了21号文件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件,都是在强调学科的身份问题。就身份认同而言,大可不必妄自菲薄,非觉得自己地位有多低。
从主观感受上来看,这次“麻醉科”三个字并不在媒体的主流报道中出现。反之“新冠患者产子”“插管急救”等却频频见于报端。明白的怎么都明白麻醉医生的付出,不明白的总能忘了还有个麻醉医生。
从短期来说,是导致了主观感受上,麻醉科无人提及,更无人挂念的窘境。从长远来看,麻醉学科的内涵和优势未能很好地展示在人前,错失大好时光。更有甚者,与由麻醉科分出去的重症医学科相比,在所受的社会关注度一点上就高下立判。顿时,部分麻醉医生化身“柠檬精”,意思是“柠檬成精”“心中酸溜溜”的感觉隔着屏幕都能闻着酸。
但我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各行各业都有,并没什么不妥,我倒觉得它是件好事。毕竟,不甘才能激发改变。网络热词多出于大脑洞的网友,还有名人名家通过主流媒体表达观点,也会被网友截取送上热搜,最大的优点就是准确表达感受和情绪。
这里,两个网络热词大概能很好归纳我的观点。
第一个热词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出自一档综艺节目一名嘉宾之口。
原意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其他人的意见,盲目自信及独断专行的表现。
麻醉学科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在构建高品质学科体系、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培育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三方面,是需要我们自己觉得的。做好自己,只为付出,不问收获大概是要别人觉得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承受得起大众的赞美,也能从容面对患者的忽略。毕竟,麻醉医生是为人类医学进步而奋斗,不是为世俗谬赞而生。
第二个热词是“文明互鉴”,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相互借鉴。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引起全球共鸣。 “文明互鉴”当即成为全球热词。西医的发展水平越高,学科分工就越细,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疾病的救治往往需要多学科合作,也可以说要进行“文明互鉴”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救治成功,抗疫工作也不例外。
看待麻醉学科的抗疫“尴尬”和重症医学从麻醉学科分出后的“风光”,要用客观、冷静、平和的心态,大概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满意答案。学科的分分合合本就正常,关键是要研究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学科怎样新的内涵。譬如,AICU就很有可能是麻醉学科下三级学科的新内涵。
麻醉学在不断丰富自身内涵的基础上,应追求与其他基础医学及临床学科的相互借鉴,必然也包括和从麻醉学科分出的重症医学和疼痛学科分工合作。
麻醉医生,首先是一位医者,随后是一名学者,最后应是一名智者。用医者的态度看待患者和生命,用一名学者的视角审视知识与技术的进步,用一名智者的眼光去理解时间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启示。用冷静、理智、审慎的心境去面对学科间合纵连横般的生态关系,才是麻醉学科不断迭代进步的基础。
最后,在《Anesthesiology》中文版抗疫后恢复发行之际写下此篇感悟,以我个人有感而发的一孔之见,望得麻醉诸君之共鸣、争论或批判,我都欣然受之。
作者:俞卫锋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仁济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