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蓝色冲锋衣、一头利落的短发,昨天下午1点20分,32岁的刘先生缓缓走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病房,他是上海第5例痊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医护人员手捧鲜花,提前10分钟等在了病房门口。“回去要多休息,保持清淡饮食。”将医生的嘱托当作新生的祝福,刘先生与陪伴他8天的“亲人们”告别,心中满是说不尽的感谢。
连续三天,每天都有患者结束治疗,从这里踏上回家之路。入院时阴雨绵绵,出院时阳光明媚,经历了与病毒抗争的难忘日子,他们更加坚信,阳光终将冲散阴霾,疫情也不例外。
辗转两家医院,除夕前被确诊
刘先生是在本月中旬发现身体不适的,症状仅为低烧,徘徊在38℃上下。有些奇怪的是,这次发烧一直不见好。
“我平时是喜欢锻炼的人,照理来说抵抗力应该不错。”他有些怀疑,先后前往家附近的二级医院与三甲医院就诊,对症处理后,情况依旧不见好转。考虑到他有武汉出差史,医生提高了警惕。
在完成肺部CT、咽拭子检测等一系列相关检查后,刘先生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深夜,负压120拉着他赶往几十公里外的公卫中心,那是1月21日,离除夕只有三天。
同一时间,还在被窝里的李冬翠接到电话。护士长急切地呼叫:“有病人要来,你先过来准备病房。”身为公卫中心“60人”应急护理班的一员,李冬翠早有准备。她匆匆回了句“好的”,急忙收拾完衣物及日常用品,从奉贤新家打车赶往医院。其间,她与新婚丈夫和父母分别通了电话,简单交代了一句“我要进去了”。她知道,眼前将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而她必须全力以赴。
一句“新年快乐”,让护士感到“值了”
到达公卫中心后,刘先生被直接送往应急病房,这里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等级,专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设。
“他的病房在2楼后走廊,而我就负责那个病区。”27岁的李冬翠成了刘先生的病区护士,中医科住院医师叶晨则成了他的床位医生。
在应急隔离病房,确诊患者身穿病号服,头戴医用外科口罩;医护人员则身穿防护服,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病人区分医生和护士,往往靠一句:“今天感觉怎么样?”
“一般只有医生才会问患者情况,而护士往往是询问病患需求。”叶晨坦言,在负压病房,护士才是真正的一线战士,端茶递水、收拾卫生、清洁床单,有时甚至还要修空调、通马桶。
刘先生温润的性格给李冬翠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当她将装满水的水壶放在刘先生床头,总能听到一句满怀真情的“谢谢”。轻症患者一般两人住一间,有时看到她为病友倒水,刘先生也会一并递上自己的水壶,李冬翠知道,这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医者的关心。
最令她感动的是,除夕那天,正好当值晚班的李冬翠收到了好几声“新年快乐”,其中也包括刘先生的。那一刻,她心里冒出两个字:“值了!”
“从不提特别的要求,反而时常将‘谢谢’二字挂在嘴边。”说起病人刘先生,叶晨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医嘱执行力特别强”。入院期间,经多学科团队会诊,刘先生接受的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服用了三种抗病毒药物,此外还有疏风解毒胶囊,疗效显著。
由于治疗得当,医患配合默契,刘先生的病情快速好转。“入院初期,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两天后,体温彻底正常了。”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务部主任、感染科主任医师沈银忠介绍。
“欢送病人出院,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看着刘先生一天天好转,叶晨想着,好消息快来了。28日晚10点,她和李冬翠接到主任电话,“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都为阴性,经本市专家组评估,符合国家卫健委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请去床前做好离院前的宣教工作。”
“真替他高兴。”当李冬翠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刘先生时,他激动地坐了起来,连声问道,“真的吗?”一旁的病友都为他高兴,同时也投来羡慕的眼神。“放心,下一个出院的就是你。”刘先生为他们加油打气。李冬翠与同事们默默将刘先生来时的个人衣物消毒打包。
“我现在的精神状态很好,感谢医院各位专家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团队成员的精心照顾,他们牺牲了放假时间,我才能那么快出院,非常感谢他们!”应急病房前,朴素的出院仪式上,刘先生发自肺腑地这样说。
“欢送病人痊愈出院,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所以不管怎么样,我每次都要来。”沈银忠说,患者痊愈回家,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享受与家人团聚的温暖,这是医务人员最大的欣慰。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刘先生可以重回工作岗位,过回他之前的生活。这个春节,生活跟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群愿意用生命拯救他的医生。
作者:李晨琰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李晨琰 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