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与武汉来上海的朋友吃了一顿饭,丫丫就被“隔离”了,在医院观察隔离了六天,其中包括除夕夜。
“我不害怕,哈哈哈,我觉得我可健康了,每天随时准备出院。”28日,是丫丫解除隔离出院的日子。与记者聊起这六天六夜,这个90后女孩至今还觉得“有点懵”。
记者整理了丫丫的医学隔离观察全程,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1、我只是来看一个感冒,就不能回家了?
1月23日,距离除夕还有一天。
此时,大部分人沉浸在欢度春节的气氛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报道密度”没有现在这么大。
丫丫前几天发烧了,“都怪领导不让我好好休息,没控制住,烧得有点猛,后来基本好了。”随着热度慢慢往下退,这个90后姑娘开始有精神“刷手机”了。
不刷还好,一刷不得了,“朋友圈里全是这个什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报道,发烧,咳嗽,越看越觉得自己哪哪都不舒服。”
身体一直“棒棒的”丫丫有点慌了,眼看春节假期要来了,不太看病的她不清楚医院是否还给看病,怯生生地查了医院的电话号码。
“请问你们医院还开门吗?”“开门啊,急诊一直开着的啊。”
傍晚时分,丫丫跑到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急诊。
“最近有没有发烧”“最近14天里有没有接触过武汉的人”……一连串的问题,把丫丫问得有点慌了。
“我一算,今天是23号,我上次跟来上海的武汉朋友吃饭是9号,加减一算,正好14天!我告诉自己,我不会这么倒霉吧!天啦噜!但我寻思我也不能骗人啊,我就老老实实告诉医生了。”丫丫的“内心戏”很多。
还没等她“内心戏”挣扎完,急诊门口的医务人员的红外体温枪已经“滴“了一下——37.5摄氏度!
“什么?!我在家测了两回,都是36度,应该是找急诊找太急,给热的。”
当丫丫递出了湖北籍身份证,她注意到在场人员均往后退了一步。
“不得不说,大家的警惕性都很强了。别说在场医务人员,我,陪我去的朋友,都傻了。”来不及丫丫反应,医务人员赶紧给她安排了专人陪同抽血、拍CT。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所有检查都出来了。“我跟朋友看着CT检查,上面有行小字,左肺炎症,建议治疗后复查……左肺炎症,是肺炎的意思吗?”两人面面相觑。
“后来,看到房间里好多医生在反复看我的病例资料。”等待期间,丫丫印象更深的是,一个护士“小姐姐”给她拿来了一套防护服,从头穿到脚的那种,还有口罩、头套。
“我穿上了跟在场医务人员一样的衣服。穿上后,我发现,医务人员还真辛苦,这衣服穿着很闷。”丫丫继续等待,在此期间,反复有人询问她最近接触的武汉人,有没有联系方式,做着记录。
又过了一会儿,护士出来了。“小姐姐我可以走了吗?”“不是,我们呼吸科主任来看了,也觉得你挺像……”“什么意思?”“我要上厕所……”
“你跟我来,以后你就先待在这里了。”丫丫被带进一个房间,我被隔离了——她告诉自己,“我只是来看一个感冒,怎么就隔离了呢?”
事后她不解地问过医生,“跟我一起吃饭的朋友都生龙活虎的,怎么我就隔离了?”医生告诉她:“别人不发病,不代表你不发病。”
虽然被隔离了,但与外界的联系是有的。一天后,丫丫才知道,陪同去的女孩哭了一宿,“丫丫找不到了,电话也打不接”。其实是手机没话费了,朋友充了话费,丫丫与外界的联系又恢复了——这是第二天的事了。
2、你到底跟妈说了啥啊,妈哭了,扯也扯不住啊!
1月23日深夜,距除夕不到12个小时了。
“有种关小屋的感觉,但这小屋还行,有床,有烧水台,还有阿姨和小姐姐照顾我。”进去第一天,丫丫就问,“阿姨我什么时候能出去?”“你安心,上一个进来的还没出去呢,你放心住在这里,要啥缺啥就说。”
丫丫有点安心,也有点不安心,但既来之,则安之,她就睡去了。
一觉醒来,除夕了,“我惊呆了,伙食太好了,真的太好了!”“伙食”是丫丫跟记者聊这次隔离生涯里反复“点题”的一个话题,应该是一枚小“吃货”。
这天是除夕了,丫丫寻思了半天,决定给家里打一个电话。
“妈,是这么个情况,我被隔离了。”丫丫幻想过妈妈的无数惊诧的回复,没想到,母亲特别镇定地说,“好的,既然这样,配合治疗。”
“我妈的镇定,让我怀疑人生了,可你知道吗,真就是一秒之间,放下电话,我弟就给我发QQ了——你到底跟妈说了啥啊,妈哭了,扯也扯不住啊!”
然后,爸爸的电话就来了,气势汹汹,“你这孩子咋这么不懂事呢,这种事你不能给我打电话吗,吓你妈干啥啊!”
“爸,不是,这,我就想跟妈说一声啊。”丫丫又着急,又好笑。
紧接着的一天之间,丫丫知道,自己被隔离的事也没法“保密”了,整个家族乃至亲朋好友都传遍了,问候短信不少。
“我也想保密啊,但上海真的做得不错,把之前问我的跟我接触过的朋友,电话都打了一遍。”丫丫后来知道,这是为了防控传染病,排查密切接触者,保护大家。
医学隔离排查的需要,加上家族的传播力,她被隔离的事反正成了这个家族里的“重大新闻”之一。
“我觉得唯一的好处是,我的事情教育了大家,出门戴口罩,身边人的效应对强化防护意识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丫丫自嘲。
三句不离“伙食”。“三天,我吃得没重样的,你信吗?!”在这个单间住到第三天,有人来通知了。
“我以为可以走了,可兴奋了,结果不是,说要转移去另一个地方。”丫丫白高兴一场,穿上防护服,“从头包到脚”,丫丫跟着一群与她穿戴一样的医务人员走出单间,走到蓝天白云下。
路上有人开道,有人乱入还会被拉开。“她被隔离啦。”“哦哦,被隔离啦。”被拉开的人倒也不生气,反而很感谢“被拉了一把”。
丫丫被转移到了一个新病区。这其实是医院加班加点改造出来的隔离病区,专门集中收治疑似病例。丫丫就是这个临时搭建的隔离病房的首批患者。
“环境一下子升级了!有种回家的感觉,小盆,热水,反正东西都是全新的,还有一个小铃,有事可以打铃叫护士小姐姐。”丫丫的心情不是那么糟。
3、护士小姐姐送来了iPad,还有一张纸,写着wifi密码
又说到了“伙食”。
“一日餐,每顿餐五个菜,早饭是鸡蛋、粥、汤圆、饺子,其他两餐红烧肉、鸡腿、牛肉,青菜、蘑菇、豆腐,我住了六天,没有一天是重样的。”
“第五天我更是惊呆了,直接给了我一个猪蹄,一整个猪蹄!”
“一天下午给了我五盘水果,哈密瓜、葡萄,还有小蛋糕、蛋黄酥、豆沙包各种点心,我问小姐姐,是不是特别喜欢我?真的,每个人都这样吗?”
本以为这个采访会是一个阴郁灰色“打底色”的采访,没想到,丫丫把节奏带成了彩虹色。“我是湖北人,原本这个春节,我在上海也就一个人过节,吃得会很潦草,没想到住在医院里,三餐定时,丰富异常,每天早上还有护士小姐姐叫起床——丫丫,起床啦,吃饭了哈。”丫丫忘不了小姐姐们甜甜的声音,“你不吃,饭菜都凉了,我就爬起来吃饭,结果作息也规律了,哈哈哈。”
在这里的时光,丫丫大部分时候通过“刷手机”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朋友晓得她被“关”起来了,索性给她充了10G的流量。
还有些时候,她跟朋友视频,她也接受了成为朋友圈里生动的防病教材,“提高大家的防护意识挺好的”。
“姐姐,我太无聊了,我啥时可以出去。”第五天时,丫丫有些熬不住了。这天下午,护士小姐姐就给她送了一个iPad,还有一张纸,上面写着病区的Wifi密码。
“这网速卡的,我当天就反映了,不过直到我出院了工程师傅还在修。”丫丫抱怨着,但还是拖了一句“礼轻情意重”。
单间里除了打铃,还有“小眼睛”视频,有时护士觉得好玩就通过“小眼睛”跟丫丫视频。“你能把摄像头转到你吗?”“能别对着我吗,我几天没洗头了,感觉有点尴尬。”丫丫还会说,“我要上厕所呢,也被看着?”“那你就把镜头对着天,别怕。”
“小眼睛”不是用来玩的,医生远程会诊也通过它。住院期间,丫丫已经记不得被抽了多少血,取了多少样本。
1月28日,被隔离观察的第六天,大年初四,护士小姐姐通过“小眼睛”告诉丫丫:你两次结果阴性,你很快可以出院啦。
其实,这是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诊疗标准,连续体温正常超过三天,核算检测二次复核阴性,结合医生临床诊疗观察等,丫丫符合了排除疑似的标准。
这天,丫丫听到了脚步声。“我可以出去啦。”她兴奋不已。其实是发饭了。
又过了一会儿,门开了,这次是真的要走了,丫丫按要求穿上了防护服,还是“从头包到脚”,还有人给她全身喷洒酒精,这是在做全身消毒。
丫丫兴奋地从三楼跑到一楼,一推门没开,这才想起来,小姐姐说过,“如果下面门锁着,你等等。”
丫丫老实地等着,等了半个小时,她觉得这不是“等等”的概念了。但她也不敢往上走,回到三楼,“那是隔离区!”这几天的住院记让她对防护隔离有了基本科普知识。
她给小姐姐打了电话。“姐姐我还在,好尴尬啊。”过了五分钟,一个戴着口罩的老大爷来给丫丫开锁,开门了。丫丫事后想想,这个“锁门”有道理,“毕竟是隔离区。”
4、姐姐,你知道“笼子里的鸟、被锁久了的狗”吗?
出去的感觉怎么样?
“重见天日!你想象下,笼子里的鸟,被锁久了的狗。”丫丫说着哈哈乐了。
重回蓝天白云下,呼吸新鲜的空气,丫丫跑到医院门口就叫了一辆出租车,结果一上车,她就惊了一下。“叔叔你怎么不戴口罩?我送你一个口罩,你戴上。”
见叔叔有点不乐意,丫丫补了一句,“我就是刚被隔离了”。
叔叔愣住了,丫丫又补了一句,“但我现在符合出院标准啦,我安全的。”
说着,司机连忙戴上了口罩,并一路接受丫丫的“教育”与培训指导。
下了车,司机谢谢丫丫的口罩与“教育”,丫丫谢谢司机愿意载她这一程。
按照原计划,丫丫去超市大采购,准备长期在家“居家隔离不添乱”的生活物资,在此期间,她还干了两件事——
第一,作为湖北人,虽然医院伙食太好,但她说,对湖北人来说上海菜还是太甜,她去吃了一个辣汉堡,“舒服了”。
第二,去了一家金店,花了200块,买了一个红绳系的转运珠戴在手腕上,“这一年太倒霉了,需要转转运。”
5、希望大家都好好的,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
就在丫丫出院后,医护人员在做病房消毒清洁时,发现水杯下压着的一张纸——“谢谢姐姐们!祝你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辛苦啦!照顾病人的同时照顾好自己哦(笑脸)”。这是丫丫写的。
“我有话想说,但当面说,多煽情,多尴尬啊,我就想着要写下来。我又不敢写太长,因为当时接到消息感觉随时要走了,但真的想跟他们说几句话,很感谢他们。”丫丫后来告诉记者,原本,自己就是一个人在上海,一个人过春节,没想到会有这段经历,而这对群医护人员而言,大多数是本地人,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却给了她家庭般的温暖。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止是辛苦,他们每天还要接触疑似病例,其实他们本身的暴露风险很大,这不是辛苦两个字可以承担的,还有心理上的。”丫丫至今记得医生出院时的交代——“好好的,别再来了。”
采购了生活物资,丫丫回家“自我隔离”了。“朋友们也都以我为鉴,分别在家自我隔离,我们就‘在手机上团圆’了。”丫丫说,希望大家都好好的。
“我们管好自己,听从指挥,相信一定能打败这个疫情。”她说。
(保护隐私,文中被隔离观察者为化名)
作者:唐闻佳
编辑:姜澎 樊丽萍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