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知名女艺人在社交网站上晒出自己住院的照片:脸色苍白,面容憔悴。原来,她是胃病发作了,已先后经历了两次严重的胃抽筋,胃炎、胃酸倒流,严重时晚上只能坐着睡觉。很多网友闻讯后诧异不已,因为这位47岁的女艺人素来是演艺行业中的“健身达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身体素质过硬。
今年以来,健身、养生圈里类似的现象不少,引发公众热议。一些平时以健身为爱好、体质不错的白领、金领,动辄被一些突如其来的“小病”放倒;有的“养生大师”,也在不到六旬的年纪早早离世……
据说,健身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时间锻炼的人,迟早要腾出时间看病。”而记者日前在走访一些医生及运动专家,也听到他们发出善意提醒:生命在于运动固然不错,但千万别拼了老命运动。尤其是当身体发出预警信号,千万不要忽视。
“健身达人”与“健康人群”之间,划不上等号
今年6月,知名书画家、“养生大师”梅墨生因肠癌辞世,年仅59岁。据悉,梅墨生14岁习长拳,25岁习太极拳,身体底子不错。
有报道称,最后陪伴在他身边的友人回忆,去年年底时,梅墨生便感觉肠胃不适,却坚持不就医,自认养生有方,必远离重疾。直到年初便血,才被家人逼着赶往医院,无奈为时已晚。
另一方面,此次突然因胃痛而被送进医院的知名女艺人事后也披露,自己“胃痛了两个星期,终于顶不住,觉得不能躲避了,才去看医生”。
记者调查发现,时下,从娱乐明星到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健身达人”“养生专家”,借助互联网平台,不少人有了更多传播“健康秘籍”“养生攻略”的渠道,甚至将自己代入为“健康人群”。
“有一类文章如今在网上热转,大意是只要定期锻炼,身体必定健康硬朗;或是宣传经常运动的人有自愈能力,小毛病不需要看医生。”沪上一所市级医院的医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细究之下,很多风靡网络的健康理念都经不起推敲。他们传播的“伪科学”,最后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那些将他们视为“意见领袖”的大众。
经常运动固然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但如今,不少人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却由于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不适宜,给自身机体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如果无视身体发出的求助信号,再强壮的健身达人、养生专家,也难逃被疾病“报复”的可能。
漠视“开窗理论”,健身达人在运动中受伤甚至“倒下”
热爱运动、身强体壮的人,在运动过程中受伤、甚至“倒下”的情况也日趋频繁——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专家呼吁,这一现象不容小觑,因引起充分重视。
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庄育刚接受记者采访前,正在接诊一名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从医数十年,他有一个明显感受,近几年因运动过量而受伤、到医院问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如今,每到马拉松赛季,庄育刚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不久前的一场马拉松比赛中,一位选手被紧急送医抢救。“当时他跑到30多公里时,突然呼吸困难,意识不清,身体不受控制。”庄育刚回忆,经过检查,他患上了横纹肌溶解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所幸抢救及时,未酿成大祸。
“适宜的运动负荷固然有益于提高免疫机能,可一旦运动负荷过大,运动过量则会导致免疫能力应激性地下降。”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中心医务、科研保障团队负责人刘敏解释说,这即是“开窗理论”。
简言之,如果把人体比喻成电脑,适度训练时,身体机能可正常工作,免疫系统也能定期杀毒。一旦训练过度,硬件运转过速,如同电脑“宕机”,免疫系统便无法顾及。此时,人体的免疫力有所下降,如同免疫系统被打开了一扇窗户,病原体更容易入侵,感染疾病的概率会有所提高。这一时间可能持续3至72小时。
据悉,1987年美国洛杉矶马拉松结束后,组委会对2000多名参赛者进行调查后发现,近13%的人在赛后一周内患感冒,而同期,正常人群中只有2%患感冒。
另据了解,人体在运动时,还会出现血液重新分配的现象。“开始运动后,人体消化系统会出现相对性缺血症状。”刘敏告诉记者,也正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从事耐力项目的运动员,其实都患有消化系统疾病。
即便运动的好处再多,也经不起“肆意挥霍”
那么,究竟怎样的运动才最适宜?
“要学会倾听来自身体的声音,当你感到疲劳、没有精神的话,建议好好休息,毕竟疲劳下运动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刘敏举例,如果发现自己“晨脉”过高,或完成定量负荷时的心率比平时升高等,都是身体发出的不良信号,需有所警惕。
“运动的有益效应是建立在长期规律运动基础上的,但即便运动的好处再多,也经不起肆意挥霍!运动的关键,在于量力而行。”刘敏说。
庄育刚给更多运动爱好者的建议是:当出现身体不适时,千万不要抱着“我身体好,忍一忍就过去了”的侥幸心理,有病还应及时就医。
此外,大众在运动后可合理补充糖、脂肪、蛋白质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素,促进免疫机能恢复,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水平。此外,在运动后还要注意保暖等防护措施,这同样会对机体的免疫产生积极作用。
作者:李晨琰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