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没有这么惬意地走过路了。”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神经外科病房里,今年69岁、身患帕金森12年的张大爷终于摆脱了困扰他多年的“震动模式”,可以和正常人一样轻松行走、拿物。
帮助张大爷恢复正常的,正是由市一医院神经外科联合神经内科共同为其实施的脑深部电极刺激(DBS)手术。据介绍,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有“药物蜜月期”,一旦失效,可考虑脑起搏器治疗手术(简称DBS),手术后用药量可作调整,且效果比单纯服用药物好。
12年前,张大爷被诊断为“帕金森病”。随着病情不断进展,近2年,他服药量越来越大,可效果却每况愈下,常常坐下后站不起来,想走路却迈不动脚。眼看症状越来越重,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张大爷的子女带着他来到我院南部神经外科求助。
“这样的情况在临床上叫做‘药物蜜月期’。”接诊张大爷的神经外科(南)执行主任刘耀华告诉他,“在帕金森病早期,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能起到很好疗效,但到了中期服用常规的药物已经无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时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将会快速加重。”
在联合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医生一起为张大爷会诊并进行了详细评估后,专家组认为张大爷目前需要接受脑深部电极刺激(DBS)手术。
脑深部电极刺激(DBS)是一种微创手术,指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微电极植入患者脑内特定核团,然后在锁骨下方安装脉冲发射器,再将电线经皮下连接到脉冲发生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出微电流刺激脑内核团,调节黑质纹状体通路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帕金森症状的效果。
手术当日,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联合团队在麻醉科的配合下,为张大爷植入了两根微电极。术后一段时间,医生为张大爷进行了“开机”,植入的电极发出高频电刺激后,张大爷欣喜地发现原来僵硬的双腿变得灵活,双手震颤的症状也消失了,他又能享受正常行走的快乐。
据介绍,DBS手术不需要开颅,仅需在颅骨上钻孔即能完成,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DBS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只是使其暂时处于电麻痹状态,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电压、电流、频率等的变化,从而达到长期控制患者症状的效果。
据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帕金森病诊疗团队是医院开展多学科合作的示范性中心之一,由神经外科(南)执行主任刘耀华、神经内科(南)执行主任王乔树共同领衔,联合神经电生理室、神经康复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和全程管理。
作者:刘耀华 李晨琰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