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是什么?
那就是吃!吃!吃!
一日三餐,会进食各种各样的美味食品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表示比较担心
吃进去的食物被身体吸收之后剩余的残渣
会不会排不出体外,在体内危害身体健康?
这不,正因为人们特别在意这些
所以,近期网上出现了一篇名为
“早上空腹吃几口'它',排出隔夜黑臭宿便,口臭消失,大肚子平了”的文章
瞬间引起了众多人关注,并被传得火热
文章里说早上空腹吃苹果可以帮助排出“宿便”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宿便”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们必须说清楚
吃苹果有哪些好处?
苹果,是一种营养素含量全面且均衡的水果。
热量不算很高(52千卡/100克),但维生素C、B族维生素、矿物质钾元素以及纤维素类物质含量很高。
在多样、均衡的饮食基础上吃苹果,的确可以适当促进肠道代谢,甚至起到预防便秘的作用。
综合考虑(水果摄入量、人体耐受等),建议每日食用1~2个苹果为佳。
“宿便”真的存在吗?
很多人所谓的“宿便”,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便秘严重,更多的是营销者的销售套路。很多人将长斑、肥胖等各种“不健康症状”全部归结到“宿便”身上,其目的是营销。
“宿便”不是医学名词,在国内外医学教材与专业书籍中从来都没有“宿便”一词,医学上更没有该词的解释。
大众所理解的“宿便”其实就是肠腔内停留1天以上而未排出的粪便。然而,从粪便的形成过程来看,食物残渣停留在人的结肠需要1~3天才排出,这是正常的生理活动过程。
从医学上来说,粪便在结肠内停留1天以上,甚至3~7天以上,但只要正常排便,排便时无困难和痛苦,就完全不是问题,不会影响健康。
言说于此,“宿便”一词根本不存在,不可相信。
早上空腹吃苹果好不好?
对于胃肠不存在消化问题、身体比较健康的人来说,早晨空腹吃苹果并无问题,而且苹果本身也属于是一种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其中所含的纤维素类物质也的确能起到促进肠道代谢的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
1、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能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膨胀,维持足够体积来刺激肠道产生便意。如果摄入量过多,反而由于纤维素类物质吸收大量水分而让大便变得过于干燥,甚至还会增加便秘的发生风险。
2、空腹吃苹果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对于胃肠本身比较敏感且存在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不建议空腹吃苹果;另外对于血糖波动不稳定人群、高血糖人群,也不建议早晨空腹吃苹果。
对于苹果,坊间还有以下种种说法,到底可不可信呢?
苹果不能晚上吃,吃进去的全是毒素?
有人说,晚上不能吃苹果,因为晚上胃肠不运动,吃进去的苹果不会被消化,就会蓄积在胃中,这样就容易积累毒素,还会加重胃肠和肝脏的负担。
其实,只要吃进去食物,身体中的消化系统就会开始工作,胃肠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根本不会受“作息时间”控制和影响。
因此,只要消化系统健康,无论是苹果还是其他食物,什么时间吃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辛辣刺激等不健康食品除外),更没有产生“毒素”一说。
但是,对于糖尿病、胃肠敏感等特殊人群来说,食用时间需要合理把控,一般建议两餐之间吃苹果为佳。
每天只吃苹果可以减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伪概念。
单纯吃苹果减肥,其实也就是变相的“节食减肥”,节食虽然可以“减肥”,瘦得很快,但其反弹的速度会更快,更多减掉的只是水分而已。
另外,苹果只是一种水果,其含有的营养物质并不全面,长期当正餐食用容易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
所以,单纯吃苹果减肥并不靠谱,其他节食减肥同样如此。
苹果上面的“蜡”容易致癌?
苹果上面的确存在一层“蜡”,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说苹果上的蜡物质容易致癌。
事实上,苹果表面的蜡有两种:
一种是苹果原本就有的“天然果蜡”。
天然果蜡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苹果水分的蒸发,也可以抵御外界生长环境给苹果带来的外部伤害,天然果蜡对身体是无害的。
另一种是人工打蜡。
苹果在收获之后会进行适当的清洗和处理,有一部分天然果蜡会被洗掉。正因如此,果农就会人工打蜡,其作用与天然果蜡相似。
对苹果等水果进行打蜡保鲜本身,是国际上允许使用的一种保鲜方法。食用蜡本身也是动植物天然蜡的提取物,可以放心食用。
所以,流言所说苹果上的“蜡”可以致癌的说法,不可以相信。
苹果核中存在有毒物质,会致命?
苹果种子中存在一定量的苦杏仁苷,它是一种氰化物和糖化合物,在代谢时容易降解产生氰化氢。
氰化物本身是一种有毒物质,摄入之后容易阻断身体中细胞的呼吸链,迅速且不可逆转地产生毒性,如果这个剂量达到“致命剂量”,很容易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但是,任何物质想要产生致毒性都要达到“中毒剂量”,在日常生活中靠吃苹果核摄入的氰化物少之又少,对于小剂量的氰化物,身体本身就可以消化掉。
如果真的因为吃苹果核导致氰化物中毒,那需要一个常人无法接受的“巨大苹果食用量”。
因此,我们正常吃苹果根本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不必担忧。
综上所述
虽然苹果可以适当促进肠道代谢
甚至起到预防便秘的作用
但身体中根本不存在“宿便”一说
所以流传的说法不可以相信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转载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