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在上海大型医院里,骨科手术里用到的“脊柱手术中的后路内固定系统”已拿到医保编码,这不仅让患者更快享受到优质新技术,也进一步提振了企业的研发热情。这是上海市医保局通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倾听企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即知即改带来的成效。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医保局获悉,在充分听取群众和企业对医保领域“放管服”意见与建议基础上,市医保局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加强大数据运用,让百姓和企业“少跑腿”,让医保事项办理像“网购”一样方便。
优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营造更好营商环境
前不久,强生上海医疗器材公司向市医保局发来感谢信,对市医保局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缩短审批时限表示感谢。
原来,强生的“脊柱手术中的后路内固定系统”自6月24日提交医保编码审核,7月3日就拿到审核通过结果,如此“加速度”前所未有。
“早一天拿到医保编码,不仅意味着患者能更快享受到优质医疗技术成果,对企业也形成正向激励,愿意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强生医疗相关负责人王金鹤表示,正是基于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鼓励创新的政策,这些年强生将制药、医疗器械和消费品三大业务部门的研发中心均设在上海。
近期,针对调研中医疗机构和医疗器械研发企业反映的医疗服务新项目定价流程耗时较长,影响新医疗技术和器械临床应用等问题,市医保局及时整改落实,进一步优化本市新增医疗服务价格管理。
具体举措包括:加快价格审核速度,从每年审核2到3次改为每月审核1次,特殊情况如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等可一事一议;改“一院一批”制度为“统一定价”制度,对首次应用于本市临床的新项目,统一制定价格标准,其他医院需跟进开展的,只要完成相关备案手续,就可直接按照不超过现行价格标准进行收费,不再需要重新申请价格。
新政策实施以来,市医保局会同相关单位已开展了3次新项目价格集体审议会议,共审议了27个新项目的收费立项申请,其中13个项目核定了价格并已通过公示,完成项目备案107项次,大大缩短了新项目定价时间,有效促进了新医疗技术尽快应用于临床,受到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和患者的欢迎。
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调研中,针对群众办理较多的“高频事项”,市医保局进一步予以流程优化,努力“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昨天下午,家住安化路的陈阿姨到家门口的江苏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领取新的《就医记录册》,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原来,前一天她已在网上提交了申请,“线下取册”即可。“如果我腿脚不便,还可申请快递服务,门都不用出。”她开心地告诉记者。
《就医记录册》是每位参保人看病时都需要出示的白色小册子,上海每年新申领加上补发的《就医记录册》约210万册。按原来流程,参保人员要携带申请材料至区医保中心或街道服务点申领,或在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办理新册申领、更换、补发,至少得跑一次“窗口”。基于市医保局优化的新流程,该服务现已接入“一网通办”,参保人只需登录“一网通办”在线申请,该申请信息就会自动流转至社区事务受理系统。就近街道服务点工作人员完成制册后,就可根据申请信息中的填报地址通过快递交付参保人。
如今,《社会保障卡(医疗保险专用)》报失、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登记备案相关手续等均已接入“一网通办”。
报失业务从线下移到线上,不仅大大提高了百姓办事便利度,由此消除的“时间差”也将避免非工作时段医保卡丢失、难以挂失的问题,避免医保卡被盗刷的风险,有效保障了参保人员医保卡内资金的安全。
考虑到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手续的参保人大都定居外地,该项业务接入“一网通办”后,可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本市参保人提供“足不出户、全程办结”的便利,参保人再也不必两地奔波办理。该事项上线后,得到众多身居异地的本市参保人员好评。
据了解,在市级审批事项中,市医保局在减时限方面排名第一,在减材料方面排名第三,一系列优化举措切实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更便利高效的医保服务。
作者:本报记者 唐闻佳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