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关乎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发展。
昨天,“健康中国战略”上海儿科行动推进研讨会上,150多位医学和教育专家们聚焦“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探讨医教结合“健康共治疗”新理念。
同时,在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儿科医生发起《儿科医务青年科普倡议》,承担起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职责和使命,主动践行“健康中国行动”,也积极倡导儿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新时代儿科“健康共治”实践
儿童健康是家长和儿科医生共同的愿望。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介绍,《健康中国行动》不仅是要开展健康的宣传倡导,而是聚焦当前人民群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推动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的转变。“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儿科医生更要肩负起提升儿童健康素养的责任。”
这让儿科医生和教育工作者走到了一起。多年来,儿科医院儿保科、心理科、肾脏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及社工部已做出众多“健康共治”实践。
据儿科医院儿保科主任徐秀教授介绍,自闭症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脑发育障碍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达1%,早发现早干预是目前对自闭症患儿最佳的诊治原则。
自2010年来,儿保科开展医院、教育、社区和家庭四联动,建立早发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的自闭症系统诊治和管理模式。在社区建立早期筛查科普宣教、三级筛查网络、社区与专科医院双向绿色转诊通道;在医教结合实践中,实现教师与医生的“无障碍沟通”,建立“医中有教”、“教中有医”的工作模式,体现“医教结合”的工作轨迹,做到医教团队“四结合”:医学诊断和教育评估相结合、教育干预和医生随访相结合、专业指导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医学引领与教育指导相结合。为自闭症患儿及其家庭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和支持体系。
中国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的数据,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发生率达15.6%。
此前,学校和医院分管着儿童青少青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两端,在没有医教沟通机制的情况下,往往校方会把心理障碍当成思想品德问题,而医院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的诊治缺乏来自老师的意见,可能导致诊治的偏差。同时也影响到患儿回归学校和社会。
据儿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朱大倩介绍,在“健康共治”实践中,儿科医院心理科为定点学校开通绿色通道,建立医-家-校联合训练,这些医教联合的尝试搭建起医教协同的桥梁,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全人发展保驾护航。而今后也将加强对学校和老师的儿童心理障碍培训,增加老师对心理障碍的应对能力,也呼吁重视慢性病儿童的心理健康。
华师大紫竹小学作为第一批组织技能管理训练的学校,心理总辅导郭子兰老师感触很深,“整个训练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各个方面都有很显著的改变——亲子关系的改善,孩子的情绪在放松,作业速度比之前也提升了很多。”
肾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一部分肾脏疾病患儿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甚至尿毒症。然而大部分肾脏疾病患儿起病隐匿,病初可完全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儿科医院徐虹教授课题组于2003年开始,在上海市牵头展开多中心学生尿液筛查,能简便、有效且无创地早期发现肾脏疾病。多年来,儿科医院和多部门共同推动下,尿液筛查作为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健康体检的可选项目,首次在我国实现政府支持的免费尿液筛查,同时还向全国推广。
通过长周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014年与1985年相比,上海市7-18岁男生超重增加了11倍,肥胖增加了29倍;1型糖尿病增幅是世界平均增幅的3倍多;2型糖尿病低龄化显著,住院资料显示最小患儿7.9岁。
最新来自十二五科技部支撑项目的上海、北京等6个城市的大样本数据显示,我国学龄儿童人群中具有肥胖相关心血管代谢风险(即患有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前期、糖尿病前期、脂代谢异常中至少三项异常)的患病率为7.7%,按照上海的在校学生总数来计算,高危人群是个惊人的数字,急需识别和干预。
与会医师呼吁通过建立儿童青少年系统化、长效化的监测和评估体制,培养一批熟悉关键疾病防治的卫生、教育人员,建立制度化有重点、广覆盖、低成本早期筛查系统以及建立幼儿园-学校-医院的三级联网综合干预体制,实现异常儿童的早期干预等制度化、系统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此外,儿科医院每年收治众多意外伤害患儿,据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李昊主任介绍,儿童伤害不仅给儿童造成了无法弥补的身体和心理创伤,还给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损失,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多数儿童伤害,是可以通过预防而减轻,甚至避免的。
多年来,儿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积极通过宣讲团、医学科普体验营、科普视频等方式,来减少上海市甚至全国的儿童伤害的发生。并于今年7月4日,儿科医院成立国内首个“儿童伤害预防中心”, 今后还将体现预防为先的理念,研发一套运用儿童化语言、沉浸式体验、结合艺术疗愈等手段,提升儿童自我保护及健康管理的课程,从而加快推动形成儿童伤害三级预防体系,凸显医教结合、医社联动的特色。
在儿科医院,慢病儿童的综合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如何解决患儿院外康复困难、临床随访流失以及心理社会功能失调的难题是疾病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任务。儿科医院一直非常重视慢病儿童的疾病管理,1993年起,至今26年里已相继成立了“肾儿之友”“小糖友儿童健康夏令营”“神经源性膀胱之家”、“勇敢小战士俱乐部” 等覆盖22个临床科室的27个儿童慢病专病俱乐部。
2018年1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儿童慢病多彩时空俱乐部,旨在整合多方资源、采用心理治疗结合中医导引等创新手段,加强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帮助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从而提高疾病管理的水平,促进患儿的身心康复。
在此基础上,在医院层面加强医教结合、医社联动,关注患儿心理健康及全人发展,为患儿提供艺术疗愈,帮助他们打开心灵,勇于表达自我、坚定信念、释放潜能,锻炼自我,培养自信,进而一点点融入学校和社会,共同为患儿营造多彩、温暖、快乐的时间和空间。
儿科医学科普力 培养儿童自主健康
一个儿科布谷鸟儿科医生工作室、一群致力于科普的“笃志”青年、一腔“公益科普”的情怀,这就是儿科医生所拥有的专业特质,以敏锐的观察力,借助各类传播的热潮,通过他们有趣、通俗的方式,持续强化公益性的医学科普力量。
有一种力,叫“儿科医学科普力”。它孕育在儿科医院这所能源站,它教会小朋友和家长学会自我保健,担负起对自身健康的责任。
据悉,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营造浓厚的科普文化氛围,增强市民对于医学科普的获得感,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上海率先在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开展健康科普文化基地创建工作。儿科医院成功入选上海市首批“健康科普文化基地”及闵行区科普教育基地。
据儿科医院社工部主任傅丽丽介绍,2017年儿科医院组织各科室的医护专家们共同成立了布谷鸟儿科医生工作室,医务社工通过评估社会需求,链接社会资源,搭建科普平台,形成更易于家长和孩子接受的科普形式和内容,积极开展儿童医学科普公益项目。比如:
充分利用地铁儿童医学体验馆、儿童医学科普大赛,医学科普体验营,通过知识面授、实际操作演练、儿童现场演习、场景模拟、互动体验、课前分享、课后作业等教学方式,为孩子和家长们提供趣味性、专业性、权威性、互动性、体验性的儿童医学科普知识。
促进科普教育进学校、进博物馆、科技馆、进社区,带领儿童接触人体的奥秘,掌握健康知识与良好生活习惯,激发自我保护的意识。
成立布谷鸟科普志愿者团队,博士生讲师团,通过“布谷鸟儿科医生工作室”“住院医师科普月月讲”“小医生话科普”等微信公众号,参与科普工作宣传,共同推广科普理念,倡导儿童安全,传播知识传播爱,助力全民科普,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上海市青少年健康管理学校校长的徐虹教授表示,医学科普是促进儿童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传递医学知识,倡导预防为主和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也可以缓解就医恐惧,改善医患关系。
在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儿科青年医生发起《儿科医务青年科普倡议》,积极培养和锻炼科普能力,发挥青年医务人员的特长,积极作为,开展“全人、全程、全队、全家”的“四全”健康科普工作,引导大众关注儿童健康,启发大众健康意识,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倡议》从四方面呼吁医护人员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贡献科普力量,要主动培养科普意识,增强科普能力,力争成为对科普工作有能力、有热情、有精力的医务人员。其次,要发挥医务人员传播健康知识的引领作用,积极主动进入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宣传“健康中国战略”。还要 主动了解儿童和家庭的需求,制作更接地气、有趣味、群众看得懂的科普作品。同时要发挥青年医务人员特点,创新科普形式和传播渠道,打造儿童和家长喜闻乐见的科普产品。儿科医务青年还将主动进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制作更接地气、有趣味、群众看得懂的科普作品。
徐虹教授坦言,多年来,儿科医生将人文和艺术融入到科学严肃的科普工作,创新形式,做有温度的、孩子喜爱的儿童科普文化,让科普工作真正成为助力儿童健康成长的强大武器。
儿童健康,则中国健康!健康科普,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人人享有健康服务、人人参与健康行动、人人享有健康生活的未来。
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学校卫生保健协会、上海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以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主办。
作者:通讯员 罗燕倩 陈青
编辑:李晨琰 陈孙杰(实习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