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让五星红旗在国际医学舞台上升起,作为中国医生我很自豪,我们用技术为患者谋幸福,用创新赢得世界的尊重。”
“不要胆怯于面对病人,不要害怕于出现差错,也不要畏惧于老师的批评。在踏进临床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身上就承担了生命的重量。”
今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庆祝建国70周年系列活动“那段不一样的年华”故事分享会,邀请几代医务员工与400多名新员工说说“初心故事”。
让五星红旗在国际舞台上一次次升起
故事分享会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姚礼庆教授的视频中拉开序幕。姚礼庆教授说起一件往事,那约是在2012年,内镜中心的周平红医生受邀参加德国国际消化内镜大会,他是首个受邀参会做内镜治疗的中国人。
“当时,日本教授先登台演示,人气很旺。等看到周医生这张陌生的中国面孔后,会场上就有人离场了,出去茶歇,掌声也稀稀拉拉……”姚礼庆教授回忆,周平红就在这种“高压”气氛下开始了手术。
这台手术的关键是医生要在食管夹层中打开一条隧道,切断肌肉,难度系数很高。没想到,五分钟后,周平红医生以最快速度打开食管夹层隧道,寂静的台下忽然掌声响起。紧接着,周医生麻利地切开肌肉,并用最快的速度止住了活动性出血,台下再度响起掌声。最后,当其他专家还在埋头手术时,他已大功告成。
大会主席问他,“您的团队为多少名病人开展过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POEM)手术?”周平红回答说,“1500人!”大会主席惊讶地说,“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太了不起了!”这时,全场第五次响起掌声。
按大会惯例,“最佳手术示范”的医生所在国的国旗将在大会上升起。这次毫无悬念地,五星红旗在这个国际舞台上缓缓升起。
“我的心情就像是披着五星红旗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的中国健儿,作为中国医生,很自豪。”如今已是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的周平红教授感慨不已,他说,他们从“跟跑”日本人、美国人,到如今在某些领域达到“并跑”甚至“领跑”,这种超越来自潜心积累、敢闯难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至今,姚礼庆团队已举办各种内镜学习班60多届,其中有六届是国际学习班,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2000余医生,大名鼎鼎的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杜克大学、耶鲁大学也专程派人来进修学习。
如今,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多位内镜专家在中山医院学习工作的照片挂满了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的墙壁,姚礼庆团队先后主编的全英文著作被多国当做教材。“中山标准”已成为世界内镜学的“金标准”。
“努力制定为国际同行认可的‘中国标准’‘中山标准’,离不开一代代中山人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创新的来源始终是患者,一切创新是为患者谋幸福。”中山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教授阐述了自己对“创新”的理解,勉励后学要有“让病人回头看,让同行点头看,让世界仰头看”的雄心,不畏难、敢创新的劲头,努力让更多五星红旗在国际舞台上升起。
戴上燕尾帽,永怀对患者的关爱之心
医生和护士是一对临床搭档,谁也离不开谁。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故事分享会上,新老护士也成为讲述人。
肝脏外科监护室护士茅莹莹在中山医院工作已有十年。她说起一个患者的故事:他是一名律师,有一个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女儿,职场家庭“双丰收”的他,却在40岁的年纪患上了重度肝硬化。茅莹莹就在重症监护室遇到了肝移植手术后的他。
肝脏移植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但这名患者非常有信心,手术也很成功。“出院时,他神采飞扬,让我感觉不需要多久,他就能重回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了。”令茅莹莹没想到的是,才过了一个月,又在病区遇到了他,由于急性排异,他住回了监护室,并且短短一个月不到,他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躺在病床上,萎靡不振。急性排异非常凶险,如果不及时再做一次移植,生命可能熬不过两个月。
但这次,这名患者拒绝了二次手术。他说,他害怕,害怕再失望一次,害怕在手术台上再也下不来了,也怕再次出现排异反应……人生从来都是顺风顺水的他,很害怕在同一条路上跌两次跟斗。
很多患者往往是如此,疾病尚未击垮他们,精神上却快要被击垮了。
“如果跌了跟斗,不爬起来,就永远倒下了。你的家庭、妻子、女儿,还有那些你要帮助的人,怎么办?为什么不多给自己一次机会呢?”茅莹莹的话或许激励了他,他对医生说,愿意再试试。
“我明天还会活着吗?”手术前一天,患者这样问茅莹莹。当时的他,皮肤蜡黄,身体极度消瘦,下床都有些困难。
“放轻松,麻药一打,睡一觉,我们明天见。”茅莹莹说得轻松,心情沉重,那天直到接到手术结束的电话时,她才真正松了一口气。凌晨1点,这名患者从麻醉状态苏醒过来,嘴里的插管使他无法发声,茅莹莹走到他身边,握住了他的手,告诉他:您回来了,现在很安全。那时那刻,信任写在患者的眼睛里。
“本来我已想好放弃,是你让我燃起了希望,是你在我最绝望无助时,拉住了我的手。”茅莹莹忘不了患者出院时对她说的话。她告诉新职工:临床上,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安慰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对患者的治愈,不要小看自己的能量,当尽我所能,为病人提供一切能给予的关爱。
“我们穿上白大褂,戴上燕尾帽,都怀着一颗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心!然而,这条路不是康庄大道,它即会带给我们成功的喜悦,也会带给我们失败的遗憾,我们在每一个高峰亦或是低谷时,都要坚守住这份初心。”肝肿瘤中心总护士长俞静娴感同身受,她在护理岗位已工作26年。
在座新职工见证一个特别仪式,俞静娴护士长从茅莹莹护士手中接过燕尾帽,为新职工田芸授帽,希冀新入职的护士们能从前辈手中接过“南丁格尔”的接力棒,传承、发扬“中山护理”精神。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面对疾病,除了医疗技术,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教授分享了对“医者仁心”的理解。他说,无论在临床攻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还是管理制度的探索上,中山人开创了中国医疗史乃至世界医疗史上的一个个“第一”,而历经80多年风风雨雨始终初心未改的“中山精神”,始终是“一切为了患者”,一切出发点皆是为患者谋幸福。
作者:唐闻佳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山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