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札幌,没有银装素裹的童话景致,也少了几分漫天飞雪的浪漫氛围。但即便旅行旺季尚未来临,这座以梦幻雪景闻名的北海道中心城市,也丝毫不缺少人气。因同时作为橄榄球世界杯和女排世界杯的分赛区,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涌向了这里。
熙熙攘攘的札幌站,密集人流仿佛也注入了运动活力和多巴胺。每天都有无数球迷经此前往巨蛋体育场或北海道综合体育馆,现场支持自己的球队。然而,出现在换乘主通道的四幅醒目墙画,却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体育荣光——1972年,第11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札幌举行,那是冬奥会自1924年创办以来首次在亚洲举办。
那届冬奥会上,日本跳台滑雪运动员不负众望,包揽70米级个人项目前三名。其中,出生于北海道的笠谷幸生为东道主拿下史上首枚冬奥会金牌,同时也成为首位站上冬奥会最高领奖台的亚洲选手。这个历史性时刻令全日本沸腾,被誉为“日之丸飞行队”的跳台滑雪队,也从此成为日本冬季奥林匹克的象征。如今,在举办女排世界杯赛的北海道综合体育馆里,笠谷幸生的比赛照片和介绍被挂在荣誉墙的中心位置。
札幌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冰雪运动在日本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与此同时,这届盛会也对札幌及北海道地区的社会建设和经济振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在筹备冬奥会的过程中,札幌及周边地区新建多项大型体育场馆设施;机场和主要车站均进行了扩建和改善;北海道地区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也于札幌奥运会开幕前两个月正式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积雪、极寒等严峻气候对公共交通的影响。从城市基础建设到随奥运兴起的冰雪旅游业,在冬奥会的助力下,札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担任过札幌经济局局长的福井知克曾表示,“如果不是举办冬奥会,札幌的城市建设至少要滞后50年”。
时至今日,1972年冬奥会为这座城市带来的“红利”仍显而易见。当时修建的体育场馆,依然是深受市民喜爱的健身场所或观光景点,去大仓山滑雪场登高、滑雪,去真驹内公园慢跑、滑冰,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曾用于赛事运营的办公楼,今天成了真驹内初中的校舍。而地铁、城市道路、排水管道等公共设施,一如既往地带给市民生活的便利。
在位于大仓山滑雪场脚下的札幌奥运博物馆中,通过史料展示和高科技互动体验的形式,向人们呈现1972年冬奥会为这座城市带来的一切。在官方介绍中,有如此关于“奥运红利”的表述:“基础设施和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这些变化,对如今的札幌人民仍是无价的。”
也正因为受益于这份“无价”的财富,当札幌需要为城市发展寻找一个新的“提速器”时,奥运会自然成为了适时之选。在首都东京于2013年成功申办2020年夏季奥运会后,札幌随即提出了申办2026年冬季奥运会的意愿。在2014年底对札幌市民展开的问卷调查中,近七成受访者对举办冬奥会投了“赞成票”。时任市长上田文雄表示:“申办奥运将引领札幌的城市建设迈入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创造北海道未来的重要一步。市民追梦的时机已经成熟。”一年后,接任市长不久的秋元克广同样表态:“再次举办奥运会将成为着眼于50年后、100年后城市建设的重大契机。”
不过,在拥抱“奥运红利”之前,筹备及办赛产生的成本同样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即便一再强调可持续办赛,札幌为2026年冬奥会提出的预算一度高达453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8亿元)。一年前,已进入2026年冬奥会申办程序的札幌,令人意外地以集中精力应对北海道地震灾情及灾后重建为由,向国际奥委会提出放弃申办意向。突如其来的灾情,固然是再合理不过的退出理由,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个决定其实在地震发生前就已被提上讨论议程。考虑到连续三届奥运会(包括冬季和夏季)在东亚地区举办,以及北海道新干线延伸工程无法在2026年以前完工,从地区平衡和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札幌申办2026年冬奥会的确存在客观劣势,或许2030年才是相对稳妥、经济的选择。
如今,一切顺理成章。国际奥委会对于札幌的退出给予了充分理解,札幌也并未放弃对于第二次举办奥运会的追求,开始布局2030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就在不久前,札幌市宣布了最新的2030年冬奥会预算计划,在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场地的情况下,预算比此前为2026年冬奥会准备的削减了1400亿日元。为此,札幌市副市长石川敏上月专程赴长野市寻求合作,希望在2030年冬奥会时使用1998年长野冬奥会的雪橇场地,这一提议已得到了长野方面的全力支持。
尽管几经波折,札幌的第二次奥运追梦之路仍在路上。至于能否通过2030年冬奥会的筹备和办赛,如愿收获下一轮“奥运红利”,札幌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已经亮相的对手中,就包括了札幌申办1972年冬奥会时的“手下败将”——美国盐湖城。
(本报札幌9月24日专电)
作者:谷苗
编辑:谷苗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