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终于有了自己的世界杯照片。”从巴黎转场勒阿弗尔的当天,收到方燕发来的微信,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一天前,她与秦亮作为中国优秀裁判员的代表携手亮相女足世界杯,执法英格兰对阿根廷的小组赛。希望为这四年一次的宝贵经历留些影像纪念,是她的心愿,也是她难得开口“求助”媒体圈朋友的缘由。
顶级赛事的舞台上,裁判员终究只是配角,尤其像方燕这样的助理裁判。女足世界杯激战正酣,当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场上球队间的交锋时,鲜有人会关注到场边像她一样频繁折返奔跑的身影。若非英阿一役恰好与中国队的比赛同在一座城市,有大批摄影记者追随“玫瑰军团”来到勒阿弗尔,方燕的心愿或许还要推迟兑现。“女足关注度相对较低,关注女裁判的更少。”这是“一照难求”的直白感叹,也是她期待未来会有改变的无奈现实。
不同于四年前出发前往加拿大时的忐忑,连续两次执法女足世界杯的方燕变得从容自信,“有了上次的经历,有了充分的准备,感觉自己明显比当时淡定。”
这份淡定,是长达四年精心准备的底气。与很多女足队员一样,身为裁判的方燕,在离开枫叶之国后仅调整了短短几天,就又踏上通往法兰西之夏的漫漫长路。为了通过国际足联(FIFA)的重重考核,平时在上海一所国际学校担任体育老师的她,每天清晨5点半独自出门训练体能,7点练完加入早高峰大军,晚上结束工作再回家学习理论知识,四年来周而复始。
随着视频助理裁判(VAR)正式引入女足世界杯,距开赛不过几个月时间,所有入围裁判又多出一门临时增加的“必修课”。为此,方燕不得不在完成本职工作和“打飞的”参加FIFA培训之余,挤出更多时间观看比赛录像,与有经验的男足裁判交流,帮助自己更好地“吃透”VAR技术带来的新变化,改变20余年来早已形成的执法习惯。“上天最公平的事,就是给每人每天24小时。”她总是对自己和身边人说,“够不够用,关键看你怎么用。”
自信也来自于近乎苛刻的自律。不同于队员和教练,由于中国尚未全面实行职业裁判制度,包括方燕在内的裁判员属于“业余兼职”,从体能训练、康复治疗到申请世界杯执法资格,几乎每个环节都得靠自己。“FIFA有个裁判系统,定期向注册裁判发送训练计划,通过从统一配备的运动手表收集数据、集中测试等方式,对每位裁判进行考核。”在方燕看来,激烈的竞争意味着“危机四伏”,FIFA的远程监督只能作为参照下限。为从200余人的“海选”中突围进入75人最终名单,她总给自己制定更高标准,“世界杯的选拔不分年龄,我们40岁的裁判也要与25岁的年轻人拼体能。虽然助理裁判可能跑动距离比主裁少,但我一直按主裁最高标准去练,就算长途飞行对身体状况带来影响,体能储备也足够应对。进入VAR时代后,对英语、记忆、沟通的要求都比以前更高,不加强就会面临淘汰……”
对于今年已经40岁的方燕而言,本届比赛很可能将是她在世界杯舞台的告别演出。在这四年一度的女足大戏中,演主角是一份荣耀,演配角亦是一种骄傲。除了为自己留下一张比赛执法时的照片,她笑言自己还有很多心愿,“期待明年能参加一届奥运会,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女足裁判的队伍,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希望整个女足运动能真正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作者:文/谷苗 图/视觉中国 东方IC
编辑:谷苗
责任编辑: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