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第十个年头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已成为ATP世界巡回赛的重要版图。从元年封王的达维登科,到一年前的“费纳决”,十年间,上海大师赛已然见证许多经典时刻。作为亚洲唯一的ATP1000赛事,上海大师赛的历史并不算悠久,综观同一级别其他赛事,除2002年设立的马德里站,其余历史均在30年以上,但这却无碍网球在上海乃至中国的茁壮成长。
顶级的场馆设施与服务配套,是上海大师赛向世界展示的强硬骨骼。但更重要的是,这项年轻赛事一直在助推着中国网球追赶世界的步伐——毕竟,网球运动从起源到发展均源自欧美,而上海大师赛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肩负着培育中国网球市场的使命。
“稳固球迷基础始终是我们赛事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国际区域执行总监、赛事总监吕华勇介绍,每一年赛事都在尝试着进一步了解球迷、抓住他们的喜好,而每年决赛场近乎满座的景象就是对此最好的回报。
培育市场是不变的初心
包括中央球场,旗忠网球中心共有25片网球场地,在最初建造时就提出了“最高等级网球赛事场地”的标准。一流的硬件为上海大师赛的成长奠定基石,也陪伴着这场赛事走过风风雨雨。
“每项赛事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见起伏。” 吕华勇坦言,风光景象背后,亦曾经历波折。最让吕华勇难忘的,或许还是五年前那场不期而至的台风。恶劣的天气险些让赛事停滞,前期多位大牌球员的退赛则让外界对票房的预期蒙上一层阴影。彼时,上海大师赛以首日免费入场的方式留住了不少球迷的心。正如吕华勇所言,“中国大多数人并非从小就能了解网球、参与网球运动。”而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网球的魅力,正是上海大师赛的初心。
这份初心的保持,也离不开赛事极高的影响力。据吕华勇透露,在如今上海大师赛的全部收入中,票房仅占10%,70%的资金来自于商业赞助,这意味着票价的设置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当然,亲民的票价不过是将更多人带进赛场的方式之一,在赛事举办的第二年,旗忠网球中心就通过设立展示馆与餐饮馆的方式,打造网球“嘉年华”的概念。
没有大师赛的日子,旗忠网球中心也并未闲置,室外球场全年免费对外开放。此外,旗忠网球中心每年都会承接众多业余群众性赛事。就在今年大师赛开幕之际,中央球场还曾作为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网球(高校组)男女单打的决赛场地。上海大师赛裁判组长助理陆英浩认为,这有助于网球文化的推广,“能够让学生知道打网球可以成为职业,也可以成为业余运动员,还能登上顶尖赛事场地。”
巨星情怀,美好亦是烦恼
十载光阴飞逝,上海大师赛与费德勒的名字早已紧紧捆绑在一起。对于“瑞士天王”而言,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主场”,即便只是参加大师赛的十周年庆典、用生涩的中文唱一曲生日歌,亦能换来中央球场宾朋满座。这份情怀,让上海成为了“费天王”最喜爱的城市之一,只要身体情况允许,向来对赛事安排慎之又慎的瑞士人几乎从不缺席。
球迷与球员间彼此炙热的情感,亦发生在德约科维奇以及今年缺席赛事的纳达尔、穆雷身上。每场胜利之后,将不同的中文留在转播摄影机的镜头上,甚至早成了小德在上海的保留节目。这份情怀无比美好,但随着年事渐长,“四巨头”终将有先后淡出的那一天,届时上海大师赛将与整个男子网坛一同面对同样的烦恼。
吕华勇认为,这是任何一项网球赛事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去接受新老交替带来的各类情况。”所幸,尽管实力与网坛地位尚无法与“四巨头”比肩,但丘里奇、小兹维列夫、西西帕斯等年轻小将们,已在本届赛事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吸睛”实力。
意识到潜在危机的ATP也在竭力改变局势,自2017年起新设的新生力量总决赛为年轻选手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对于小兹维列夫们而言,相差的也许就“只有”一座大满贯而已。更何况,即便“四巨头”未来先后退役,他们的粉丝也未必就会离去。正如资深媒体人张奔斗所言:“总会有人在这一过程中留下,继续喜欢网球。”
对于上海大师赛而言,要在未来延续繁荣还有另外一条路。正如同李娜点燃了中国球迷对网球的关注热情,这场在中国本土举行的顶级网球赛事与中国球迷一样,迫切渴望着一位本土男选手的横空出世。但凡亲眼目睹过本土球员在上海所享受的热捧,就不难感受到这种迫切——中国男单一哥张择的首轮比赛被安排在了作为3号场地的银联馆,看台却被纷至沓来的中国球迷挤满,一边倒的助威声甚至让人一度产生张择最终获胜的错觉;在19岁小将吴易昺杀入次轮后,关于其未来的讨论就再未停歇。“希望中国能够出现强势的男球员”,在张奔斗看来,这位球员未必需要如锦织圭般强大,即便只是到郑泫、丹尼尔太郎的水准,对推动网球市场也会带来显著效果。随着中国网球市场的不断壮大,这一天不会太远。
作者:占悦
图:陈龙 东方IC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谷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