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的创排,国内首部聚焦临终关怀的原创话剧《生命行歌》今晚起亮相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上戏实验剧场上演。这是一部直面死亡话题,聚焦人性关怀,探讨人生“最后一公里”的选择与尊严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
“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是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题材。‘未知生焉知死’,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也是面对人生的态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执导该剧的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说,看到这个剧本的第一眼,就燃起了他的创作冲动。
死亡是沉重的吗?查明哲将作品基调定为“一首穿越生命隧道的啸吟行歌”。既是“行歌”而非“悲歌”,就是要让观众通过作品读懂人生的意义,以达观、潇洒的态度面对生活,体会“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哲学。
不是简单的“医护行业剧”,也不是“老人戏”,“这个作品上升到了哲学高度”
安宁病房,又被称为“舒缓病房”,是在全球多国已普遍推行的医护概念。它由英国护士桑托斯在1967年创立,为那些放弃治疗的病人们提供生命最后一程的服务,既让病人们免去了过度治疗的痛苦,又给病人及其家属精神上的抚慰和帮助,舒缓病房的功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截至2017年4月,上海能够提供的专业安宁疗护病床达到了890个,《生命行歌》的故事灵感就来源于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舒缓病房。
在一次金山区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上戏剧艺社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题材蕴含的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制作人最初想把故事拍成微电影,但最后发现,以舞台剧的方式呈现更有艺术感染力。
由上海戏剧学院陆军教授领衔的青年编剧团队深入一线采风数月。在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舒缓病房内,他们发现了一本独特的“护士日志”,其中字里行间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人间事”,也记载了医护人员在陪伴病人的过程中欢喜与忧伤交织的复杂心情。
“五·一小长假后的第一天班,到了办公室,就发现病人一览表上的数字减少了一个,有时会陆续送走好几个老朋友和新朋友。”日记里这样写到。与一般病房不同的是,当这些病人一旦入住舒缓病区,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有了一张“死亡时间表”。
充满慈悲、爱与同情的医护人员,给了创作团队很大的启发。通过舒缓病房的“治疗”,很多病人来的时候满面愁容,离开人间的时候却面容安详,人生的最后一段走得平静。话剧《生命行歌》里的五位老人及一中一青两位医护工作者,均来自于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
查明哲说,这并不是一部简单反映医护工作者的“行业剧”,也不是一部仅仅寄托关怀的“老人戏”。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旅途,他们和这个世界有诸多联系、牵绊甚至是纠葛。可能在即将离开人世前是满足的,也可能是遗憾的、痛苦的。
“为生理止痛有吗啡,为心灵止痛呢?”查明哲说,这就体现了《生命行歌》的价值——精神上的陪伴和抚慰或是更重要的“疗护”。当生命即将步入终点时,最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个体,理解他们、包容他们。
《生命行歌》已于今年6月进行了预演,引起各方较烈的反响。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价说:“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话剧作品。在此之前,中国出现了不少老年题材的舞台艺术、影视艺术作品,主要是着眼于对老年人生命的关怀,但这个作品上升到了哲学高度,写的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人类学和哲学思维的层面上前进了一步……人类应该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去对待生死,去引领人们做有尊严的人,做有诗意的、懂得审美的人。”
“倔老头”演倔老头,展现且歌且吟的精彩人生
话剧《生命行歌》刻画了五位性格、人生迥然不同的老人。在山区教书40年的陈阿公,成天跟护士嚷嚷着要“体面”,只为有尊严地去见年轻时错过的恋人;英勇无畏的援朝老兵吴老伯,却把自己看成是儿子的拖累而失去了活下去的意愿;“成功人士”高总拥有千万资产,却也遍尝了世态炎凉,对爱情和友谊灰心丧气;评弹演员黄阿婆患了阿尔兹海默症,词到嘴边永远唱不出来;还有一位绝症在身,却整日念叨着家人,想要回家的许老伯……病房里的每位患者,都拥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
由于题材“特殊”,涉及临终关怀,原以为大多演员会有些避讳。但制作人没想到,一通电话,就获得了很多老艺术家的支持,80多岁高龄的刘子枫就是最早决定出演该剧的老艺术家之一。
曾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刘子枫,业内人称“疯子刘”,演起戏来非常拼命。在话剧《生命行歌》中他饰演的“陈阿公”是一名典型的知识分子。刘子枫说,这个人物通情达理,但也有执拗、顽固的一面,是一个对社会对人生都有追求的“倔老头”。
“我已经81岁了,有表演的机会就要珍惜,想试试自己是否能够在舞台上再多站一会儿。”80多岁的刘子枫演起戏来依旧“拼命”。“我是‘倔老头’演倔老头,”刘子枫笑道。
刘子枫之外,还有评弹演员刘敏等一批老艺术家们的加盟。每天演出超过两个小时,排练五、六个小时,对这些老艺术家而言实属不易,但从未有人缺席,更从未有人迟到。老艺术家对舞台表演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令全剧组人员感到敬佩。
生若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西方哲学中不乏生与死的讨论,但《生命行歌》试图以中国文化哲学的视角展开讨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被赋予了生命自然循环换、生生不息的哲学意蕴,经过创作者全新的谱曲,成为《生命行歌》最动人的主题曲。
话剧《生命行歌》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宣传部、上海上艺戏剧社共同出品。
该剧先后入选为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剧本扶持工程剧目和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在结束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后,剧组将于11月前往北京,亮相国家大剧院第11届“春华秋实”展演。
剧照为《生命行歌》6月预演官方剧照。
作者:童薇菁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