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明珠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是一所三校合并、异地新建的公办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22个,教职员工88名,学生805名,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占比66.67%,来自全国26个省市。
办学十五年来,学校走过了管理治校、文化润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亮校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乡村少年宫、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上海市文明校园、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心理健康达标学校、市垃圾分类百佳学校、市绿色学校、区创城先进集体、局先进基层党组织、局抗疫先锋队等荣誉称号;学校也是首批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试点学校、市指向核心素养培育新教研项目学校、市问题化学习基地学校;在崇明区教育局综合考核、专项考核中均荣获优秀奖。
注重思想道德,培育理想情操
通过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等方式组织师生四史党史教育活动,学习讲话、撰写心得,开展“两岸一家亲”涉台教育活动,观看《长津湖》等红色电影,红色诗歌和歌曲诵演,参观张闻天故居等,引导师生学史知史,树立并坚定正确理想信念。学校重视思政课程的落实开发将学科德育内容和思政学科、校本德育课程有机融合,学生通过学习成为“明德、明智、明强、明雅、明创”的“五明之珠”,爱党爱国情怀、学好知识能力、成才报国宏愿在明珠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爱党爱国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通过学习争做“五明”之珠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
抓好班子建设,提升干事创业能力。
以中心组学习等方式组织班子成员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教育引导干部勇于担当奉献。党员带头参与全员导师制、五项管理、课后服务和抗疫工作,做好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指导。以“爱竹扶竹”为主题的与八类特殊学生的爱心志愿结对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称赞。陈朝夕、叶晓飞抗疫事迹分别在市、区级媒体刊登宣传。优化党员联系群众途径,以“青青坊、青年教师工作室”为阵地关心青年教师的学习进步;以“向日葵”入党申请教师群组为平台组织读书、学习理论等活动,宣传党的理论和丰功伟绩,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注重师德研修分层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队伍建设,提升职业素养
根据教师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将提升教师责任意识、规范教师教育行为作为重点开展主题式师德研修,以讲座论坛、故事小品、案例分析等形式学习师德准则和师德失范处理条例,强化师德意识。认真制定并落实校本研修方案,分层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骨干教师、名师班学员、青年教师的培养,扎实推进“19+6+28”培养工程,形成区校级骨干梯队。成立“六大青年教师工作坊”(语、数、英、小主综、班主任、教科研),努力促进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同步发展。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丰富校园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学校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校训,以“坚韧不拔、节节向上”的学校精神为感召,持续开展阳光少年、光明行动等文体活动,拓展校外教育时空,师生阳光自信、积极进取。学校积极挖掘资源,打造“童馨廊、标格亭、竹文化园地”等教育阵地;改造多功能体育馆、绘画室、陶艺室、书法室、舞蹈房、唱游室、电脑房、操场、篮球场等专用教室。校园内文化长廊、楼梯、走廊、教室,学生活动掠影、师生荣誉墙、名人名言等,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教育氛围,感受着向上的教育力量。学校利用每周五下午快乐活动日时间,组建兴趣小组,每个学生参加一个项目;这些又成为双休日彩虹少年宫活动项目。如今学校足球、篮球、民乐成了市传统项目学校,舞蹈、篮球加入市级联盟,陶艺、竹编、啦啦操在市级评比中屡屡获奖。彩虹少年宫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国家级乡村少年宫。
创新实验室(创客坊)
创设优美环境,积极共创共享
积极开展体育卫生教育,确保“每周五课两操两活动+每天一次大课间活动”,保证锻炼时间。学校的小足球队、篮球队、长跑队、踢跳队、啦啦操队成绩优异,达到了“体育教师人人一个项目,每个学生人人一项运动”的目标。学校卫生预防体系完整,保健教师和设置配备达标。作为“上海市视力干预实验学校”,学校持续对学生进行视力干预活动,近视率不断下降,此项工作案例——“光明行动”入选全国基础教育40个典型案例(上海入围3例)。
学校啦啦操队
健全阵地管理,拓展育人空间
运用数字化评价以及校园广播等设施,开展不同形式教育活动。通过“两微一端”开展教师教学研一体化活动,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使用教育,抓好教师、学生家长等网络群组管理,引导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网意识和习惯。
打造对内对外宣传交流平台,线下通过班级板报、宣传橱窗、校园文化墙、校外宣传廊等载体实现育人目标,对其内容定期更新,突显时效性;线上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影响力,实现家校沟通、师生互动。加强与社区协作,开展结对共建和“双联系”活动,成立学校党员教师志愿者服务队,今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学校教师奋战在明珠花园常态化核酸检测点位,为抗疫、假日学校等公益活动倾情付出,疫情期间参与志愿活动500多人次,近1500多小时,赢得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