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上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我们更需要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持续推进党的人民性的思想创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谆谆教诲全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一直把人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落脚点也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将我们当亲人。习近平总书记勇立新时代之潮头,系统总结治国理政经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与时俱进地发展了党的人民观,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彰显了党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
在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更需要坚决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沉着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积极把握重要战略机遇,防范各种风险挑战,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满足需求侧的结构性需要,不断改善民生,提升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现在,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接近64%,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持续优化,全面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在新基点上,我们还需继续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等人民最关切的地方入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毋庸置疑的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强调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将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融会贯通地拿出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解决当前的难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的基础上,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要让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就需要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继续发扬光大“两大奇迹”,一方面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也会反过来促进人的生产与再生产,调动人民群众工作的积极性,释放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生无小事。对民生问题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让群众在发展中看到变化、体验到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增加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此同时,还需看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是多样的,是多层次的,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还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于是,改善民生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结合在一起。现在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也得从这个最大特征出发,不能对人民开空头支票,要防止满口大话、防止空谈、防止吊胃口、防止口惠而实不至,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
所以,人民当前生活的改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基础上的改善,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国际地位基础上的改善。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才可能将人民美好生活的改善过程建立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