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发布,30条措施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今年是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的收官之年,当前新冠疫情爆发会否影响这个目标实现?我们分析认为,本次疫情会对金融机构经营、金融体系稳定、金融改革开放等方面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也给金融科技应用发展、金融市场服务创新和金融风险管控提升带来的新机遇。
“化危为机”,我们认为,这次疫情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三方面的发展新机遇:
第一,应对疫情带来的金融科技多样化场景应用。疫情防控要求金融机构对原有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实施创新,大量线下业务需要通过线上办理,电子支付相关业务急剧上升,大量处于前期研究的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基于互联网应用金融科技前沿技术有可能大量采用,借助移动金融、情景感知等手段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民生领域,拓展金融服务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应用场景,这为加快推动上海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二、疫情推动上海一批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如生物医药、在线服务、信息服务、智慧产业(“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城市公共服务等的发展,为上海金融市场特别是科创板带来一大批具有未来增长潜力的优质企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等硬科技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本次疫情应对过程中的受益行业。还有由疫情导致的“宅经济”,主要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活动,包括各类视频和音频、直播、网络游戏等,这带来新一轮科技创新金融市场服务需求的新机遇。
第三、疫情提升市民保险意识和政府应对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本次疫情,普通民众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突发疾病保障意识的提升,将有助于拉动寿险和健康险等险种的需求,有利于保险行业发展,2019年,我国保险密度超过3000元/人,保险深度达到4.30%,预计还会后续会有大发展。同时,非常时期金融监管部门积极采用新技术方法和手段防控金融风险,分析研判潜在金融风险,及时处理金融风险的能力水平得到提高。这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建立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也是极好的机会。
目前疫情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主要是以短期不确定风险为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会如期实现,并进入质量提高和功能增强发展新阶段。为此,打好4场“攻坚战”。
1、围绕“非常时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目标打好疫情“攻坚战”。要保证突发性投融资需求供给,保证上海各类防疫抗疫资金及时便捷地到位,又要为与抗击疫情有关的企业或单位生产和物资流动提供全方位的资金保障。保证企业资金链的短期接续,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甚至根据企业实际展期、续贷或下调贷款利率等方式,保证实体经济融资的合理增长,给经济增长提供支持。围绕疫期民生建设,给与困难职工和群众必要的金融支持,如部分困难群众的房贷延迟支付、暂时失去收入来源人群的信贷支持、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等。
2、围绕“非常时期”金融科技创新目标打好创新“攻坚战”。为科技型创业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育科创板潜在企业。为目前正在兴起的一系列如远程诊疗、网络购物、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服务、数字娱乐、数字生活、智能配送等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支持,吸引更多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在上海金融市场上的集聚。加大金融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如加大电子支付服务的保障力度,增加远程视频、智能远程服务等在线金融服务场景的应用,引导客户通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个人网上银行、企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服务APP等电子化渠道在线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提升自身金融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3、围绕“非常时期”金融改革开放目标打好开放“攻坚战”。为上海外资企业和外向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在非常时期便捷资金入账和结汇需求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经营,因此,需要保障企业国内外资金流动的畅通和结售汇的需求。为外资企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上海市场提供金融支持。目前上海功能型、总部型跨国金融机构已达508家,上海需要为更多国际金融机构提供好服务。
4、围绕“非常时期”防范金融风险目标打好风险“攻坚战”。鉴于当前形势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经济金融体系“齿轮”高度连动性,经济运行的负反馈效应不可避免地传导给金融体系,要审慎研判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未雨绸缪,正视可能的金融风险问题,加快法制环境、支付清算、监管标准、信息披露等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加强金融领域司法保障,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督检查,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提高上海金融防风险抗风险的能力。
作者:杨亚琴 刘亮(上海社会科学院)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