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做得时间长,成绩就会更好吗?上海社科院今天发布《上海市中小学生成绩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给出的答案是,在家做功课时间太短或者太长都不好,2—2.5小时成绩最好。
该报告依据的是2012年、201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口所开展的两次上海中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课题组在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和远郊共抽取了7所学校进行追踪比较,对其中21个小学班级(3—6年级)、24个初中班级(7—9年级)的全体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两次调查各收回1496份和1526份有效问卷。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年第四季度成果系列发布首场,此次发布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主办。
《上海市中小学生成绩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小学生“每天在家学习时间”平均为2.86小时,相比2011年,提升了0.33小时,课业负担加重。初中阶段各个年级都上升了0.3小时以上,九年级在家学习时间将近4小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非常重。不过,在家做功课并不是时间越长成绩越好,课题组通过数据分析指出,在家学习时间长度与成绩呈现倒U型,2—2.5小时成绩最佳。此外,调查还发现坚持体育锻炼对成绩有正向的影响,课题组认为,坚持体育锻炼无论是对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是注意力的培养都有正面作用,因此建议即便课业再忙,也要保留一定的体育课程。
在家学习时长与成绩的关系
中小学生上补习班的情况如何呢?从调查情况来看,参加各科补习班的学生占比远没有课题组预想的那么高,未参加各科补习班的学生占比都在85%以上;6年级是各个年级中参加各科补习班比例最高的年级;面临升学压力的9年级学生参加补习班的比例却不是很高,语文和英语参加补习班的比例反而是各年级中最低的,调查同时显示,参加补习班对高年级学生成绩提升幅度更大。
而在课外培训班的投入上,课题组将家庭投入的相关费用分为“1000元以下”“1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四档,占比最大的是一年“1000到5000元”档位,其次是“10000元以上”,可见上海中小学生家长对孩子课外培训的投入力度非常大。今年暑期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口所还就“上海家庭用于0—14岁孩子身上的总投入和总教育投入”在静安、闵行两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静安区从孩子出生到初中毕业平均每个家庭的总投入接近84万元,其中教育投入超过51万元;闵行区的这两个数据则分别为76.31万元、52万元。但值得注意的是,以静安区为例,低收入家庭总投入和教育投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最高,年收入在5—9万元的家庭大约一半的收入用于孩子身上,而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更是达到总收入的71.17%,仅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就可以达到总收入的43.82%,可见低收入家庭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的负担明显重于高收入家庭。课题负责人、城市人口所副所长周海旺认为,除了2016年出现一波生育小高峰,之后上海甚至全国的生育水平都在逐年下降,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非常低,子女教育压力大、养育负担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还有什么因素对孩子的成绩有影响?报告显示,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成绩越好,其中,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成绩影响更大。父母接送对孩子的成绩也有一定正面影响,课题组认为,这其实与家长对子女学业的关注程度有关。而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孩子的期望学历对成绩的影响并没有很大。
此外,报告还显示,虽然差距仍然存在,但上海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进展,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成绩的户籍差异缩小、性别差距缩小、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学生的平均成绩差距缩小。
作者:刘力源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