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及在上海举办博览会的是一位叫加葛理的意大利人,他曾在1881年提出,准备1882年在上海举办博览会,“招徕各国之人,广收博彩之成巨观”(《申报》,1881年3月11日)。
伴随着英、法、日本等国万国博览会的召开,世人对上海举办博览会的期许高涨,大众媒体关于博览会的讨论也逐渐热烈起来。1903年《申报》刊登一篇《博览会考》,开篇尽数博览会的功能,“泰西各国之有博览会,所以考物产联商情开民智。故自君相以至庶民皆以此为富强之基址而并不以为耳目之游。”报道将几种博览会作简单介绍,并将英、法、日等国博览会的情况做相关对比。(《申报》,1903年3月13日,如下图)
1907年,上海筹议召开一次万国工艺博览会,由西人所立的中国公会筹划,拟与上海西国商会美国人、德国人以及日本人各公会协同办理,当时均答复许可。会议邀请英属殖民地、欧美、日本等各工艺厂相助,会期大致定在1908年年底。(《申报》,1907年3月3日)然而,因时局不振,终究没有开展起来。
1923年,又是一位意大利人,Mr. G. A. Bean(皮纳氏)提出中国前途光明希望之大计划,此计划即在上海开一世界博览会。皮纳氏在三年前,曾建议在上海召开一次意大利博览会,因遭人反对,故而此次向中国总商会提议希望借助全上海力量召开一次世界博览会。此提议遭到了部分反对,理由是上海财力匮乏,但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召开博览会对于促进外国制造商对国人需求的了解,促进中外商人的意见与知识交流具有重大作用,可将中外商业开辟一个新的纪元。并且此时 “大上海”计划也在讨论之中,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则能成为该计划最好的开幕式。关于会议的筹划,报道中坦言日本的京都召开一两个月的博览会筹划两年之久,在中国召开博览会不能急速,需认真搜集陈列物品至少需要三至五年的筹备期。博览会的召开将带来促进商业活动,增加收益等良好成效。(《申报》,192年5月24日)一年之后,皮纳氏再次提议在上海博览会,认为博览会对世界各地人士都能汇聚于此,西方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等来华能碰撞新的思想火花,对于华人来说西式先进起步的展销能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并且博览会的召开会促进上海商务、 海港的发展,而闭会之后的场馆也可以留作博物馆、图书馆等用途。(《申报》,1924年4月23日)对于皮纳氏的建议,反对者以为中国时局不稳,应该暂缓召开博览会,支持者则认为恰是一个机会,使得中外认识能相互赞助,酝酿将来的进步。随后还在西商总会讨论召开博览会的可能性,认为上海所处地势与众不同,上海港的服务量代表着全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上海召开博览会会促进租界的扩展,城市的发展。当然,会议认为召开会议不能操之过急,需谨慎讨论,一时间关于上海举行世界博览会的讨论十分热烈。(《申报》,1924年5月18日,5月31日)
总体而言,整个20世纪二十年代,对于上海世界博览会的讨论可以用“纸上谈兵”来形容——虽然讨论热烈,但一直停留于闭门造车阶段。可见局势动乱、国力衰微之时,大型活动举办之困难。
作者:罗婧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任思蕴
来源:《文汇学人》2019年11月8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