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今天,“智慧城市”的概念炙手可热,您的报告中同样不只一次出现“智慧城市”的提法。您认为何为“智慧城市”?
麦卡尼:严格地讲,我也无法回答“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个问题。今天,对于这个问题存在太多的争论。在上一次ISO会议上,我们花了10多个小时专门讨论“智慧城市”的定义,莫衷一是。很多人认为,智慧的并非城市本身,而应是城市的社区基础设施:更智慧的道路、更智慧的交通、更智慧的汽车、更智慧的电网、更智慧的技术等等,这一切支撑起城市的智慧。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在ISO内部达成共识。
今天,数据的作用不容小觑。有了数据,人们可以更加客观地总结经验,可以帮助人们作出更加正确的决策。因此,有人把智慧城市的概念简单地等同于智慧的信息技术。对此,我并不认同,两者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智慧城市应该还涵盖智慧的建筑、智慧的桥梁等等一系列看得到、摸得着的所在。
智慧城市究竟有何特征?如何构建智慧城市?答案只能等待我们不断去探究。
文汇报:论及“可持续发展”,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环境、资源问题,以及经济发展问题。今天,各国经济已逐渐走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是,很多人似乎依旧惊魂未定。您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它是否还有其他维度的内涵?
麦卡尼: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城市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居住在其中的人,考虑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追求经济繁荣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以达成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曾几何时,经济发展的首要地位不容挑战。如今的情况则全然不同,人们更加关注卫生医疗条件、教育、空气质量等等。
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答案将再次回到“数据”之上。利用数据,我们可以为未来构建模型。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为未来设计一个阶梯模型:第一级是2014年的指标数据,第二级是2015年的指标数据,第三级是2016年的指标数据。然后我们可以说,如果在未来的3年中,我们分别实现了每一年的指标,那么2020年的数据就是可被预测的。这也恰恰是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的原因所在。简单地讲,今天我们投入多少精力、财力去开发电动车、混合动力车,那么我们就可以量化这项努力会给明天的PM2.5、PM10带来怎样的降幅。
有了城市数据,除了建立纵向模型,我们还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间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参照纽约、洛杉矶,我们可以说如果调整某个指标到一定的范围,在这个系数上,上海的情况就会更加接近当下的纽约或者洛杉矶。可见,城市标准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帮助人们“预见”未来城市发展的路径。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