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精准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上海如何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日前,在第四届“读懂世界”上海论坛(2019)上,理论学术界展开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本刊特编发几位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开创“一带一路”学和上海学派
■杨洁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孔子说:“质而无文,其行不远。文而无质,其行不久。”
外交理论不仅需要政治方面的建设,而且还需要学术学理的建设。没有政治指导的外交理论就会迷失方向,而没有学术支撑的外交理论也难以深入发展。因此,学术学理建设应当与“一带一路”的其他建设同步前进,有时甚至还要先行一步,发挥理论的总结和指导作用。
既有理念的更新。“一带一路”倡议问世以来,它已经逐步对既有理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更新,赋予多边主义、地区主义、三方合作、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等新的时代意义和解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我们还应当而且也可以对现有学科理念进行新的解释,如国际主义、全球主义、共同价值观等。
学科理论的求新。“一带一路”相关的学科有政治学、哲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生态学、未来学等。因此,中国学科理论要求新,就不能为美国或西方国关理论所束缚。我们能否通过“一带一路”的平台,在发展观、和平学、合作论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呢?能否开创“一带一路”学和上海学派呢?能否推举出代表学者和领军人物呢?
智库理论的创新。中国在时政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当前智库建设的大浪中淘沙出金。一是国际合作思想建设。一方面,国际合作思想是中国外交理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时间跨度较长,涉及面较宽,学术性较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涉外智库多数在高校,教授们的学术基础和学理研究能力较强,具有研究国际合作理论的天然优势,因此容易出成果,发表报告、论文和专著。
二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建设。中国的体制机制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顶层设计和战略设计上的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战略研究具有相对稳定性,需要高校智库的资深学者和中青年学者取长补短的合作研究,也便于中外智库交流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战略研究,以历史理解现实,以当前展望未来,以未来“倒逼”当前。
三是外交对策研究。当前,中国智库对策研究的任务很重,也很光荣。对高校智库而言,区域、国别、领域研究已经初步实现了全覆盖。在“大写意”后,要在“工笔画”上花大力气。在“一带一路”对策研究方面,要抓好时间节点、重点难点、发展方向、领导关注、国际反应等,从而达到科学决策、参与决策、有利决策和分层决策。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