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马陆的葡萄,名声在外。那么,能不能让当地的孩子对这颗葡萄的“今生”和“来世”了解更多一些?这几天,在嘉定区马陆小学,校长朱英忙着张罗一件事:在校园搭建一个智能化的葡萄庄园。
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葡萄是怎么生长的,更要了解现代化的葡萄园是怎样的——沿着这一设想,和葡萄庄园同时规划的,还有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
不过,这样富有田园气息和科创味的课程,单靠学校的力量开不出,必须到校外找资源“定制”。
这个新学期,沪上不少中小学课后服务再升级。记者走访时发现,和朱英有类似想法的校长不少。每天下午3点半后的课后服务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业辅导和简单的文艺、科创体验。
如何让学生从2小时的“330课程”中获益更多?在一些学校,“定制课程”正成为撬动学生创新意识、“零基础”走近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定制课程”走入中小学课后服务中
“学校对课后服务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作为嘉定区课后服务的主要“输出方”,嘉定区青少年科创集散地教学研究办公室主任蔡辛感触很深。目前,这里已为全区54所中小学输送课后服务的相关课程。
不仅“送课入校”的数量节节攀升,让蔡辛压力颇大的是,不少校长直接找他“定制课程”。马陆小学就是发来“定制菜单”的学校之一。根据这所小学的规划,二年级的学生要认识马陆葡萄、在葡萄架下写生;三年级的学生观察葡萄生长的过程,并撰写观察记录;四年级的学生了解葡萄烘焙的流程,并知晓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事实上,从8年前起,学校就围绕马陆葡萄这一特色,为孩子们搭建了一系列科创课程。而到2020年,随着“双减”落地、课后服务全面推开,学校便与嘉定区青少年科创集散地合作,将葡萄系列课程升级改造,并推送到学生的课后服务中,覆盖全校二-四年级。
眼下,课程升级的新诉求又来了。打造以葡萄庄园防虫、监管为主题的无人机课程,为葡萄庄园做全景设计的数字艺术课程,融合物联操作系统葡萄智慧种植的人工智能课程……随着嘉定区青少年科创集散地的教师和马陆小学教师一起开发、研磨课程,一个想法也应运而生:不如在校园里打造一个真正的智能化的葡萄庄园,为后续课程升级提供硬件保障。
学校课程教学部部长李淑丹告诉记者,这套课程完成升级后,科技含量更高,包括庄园水培、海派酿酒、G-AI打印等更多新课、“金课”,都会进入学生们的课表。
与之类似,作为科创特色学校,嘉定区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小学也在科创集散地的支持下,为学生们定制了“未来智造家”系列课后服务课程。校长王建芳介绍,如今,学校已先后开设66门五育融合的课后服务课程,其中20%的课程内容来自校外机构的“定制课程”。学校依托大学、社会等资源向家长和学生提供“课程菜单”,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创新素养发展。
课后服务为学生搭建“零基础”走进科创的舞台
“课后服务的两个小时,对孩子们的成长而言也很重要。”在朱英看来,打造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体验,课后服务走“定制”路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让学生体验科技创新带来的乐趣。
“我很惊讶,世界上居然有这么神奇、像梦境一样美丽的布料。我很喜欢!我真诚地邀请你们,将这种特别的布料设计成裙子,一定很精彩!”去年进博会期间,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收到一份特别的供应商服装订单。原来,学生们通过课后服务学习了扎染技术,再经由数字艺术创作设计的一款扎染裙子的设计图,受到了一名外国友人的青睐。小学生们兴奋极了!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起解决裙式设计、材料选择等问题,顺利完成了外国友人安娜的订单。
还有一线教师观察到,眼下,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将“330课程”与原本的探究性课程相结合,在科学教育方面形成合力。
以嘉定区青少年科创集散地为例,蔡辛告诉记者,通过定制课后服务送课入校,一批有潜质、有时间且对科创有兴趣的“好苗子”就会逐渐浮现出来;待有一定基础后,部分学生可以在寒暑假时间,参加科创夏令营,深入学习相关技能、完成科创项目;对科创更有兴趣的学生,还能利用每周六、周日的时间加入科技社团,在科创导师的带领下开展课题探究。
“让更多的学生体验科创的乐趣,课后服务是一个零基础、最贴近学生的舞台。”蔡辛说。
作者:张鹏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姜澎
图片来源:马陆小学、嘉定区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小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