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产教融合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校企双方不仅要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上开展深入的合作,也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发力,通过共建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发展对一线生产性人才的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高要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要求“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去年10月,教育部颁发《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这是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双师型”教师标准进行了明确,这对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新要求,“双师型”教师除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要取得行业领域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非教师系列职务(职称),或具有相应的能力水平。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产教融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必由之路、职后发展的关键支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通过产教融合信息平台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双师型”教师目前缺口巨大
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包括本科和研究生(以下简称师范生),本科层次的师范生主要由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师范生主要是由承担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学位点负责培养,培养单位包括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目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缺口巨大,且在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高校开展职教师资培养的优势是理论教学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但由于条件限制,很难有效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无法达到在企业环境下的实践效果。因此,“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培养必然要求高校和企业开展深度的产教融合,为师范生提供实习工作岗位,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满足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要求,也才能更好适应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产教融合是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必由之路。
师范生参与企业实践要有一定时长,一般不少于6个月。在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应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为师范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相应的培训。校企双方共同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岗位实习计划,跟随企业导师在工作岗位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养项目开展与管理能力。在企业实践期间,师范生还要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安全生产规范和操作流程,模拟开发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不但自己要会,还要会讲、会教、会设计和实施实践项目的教学。
技术快速迭代,给职教教学带来挑战
“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在从教生涯中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技术快速迭代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同步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人工智能正在融入包括互联网、经济、医疗、交通、家居生活等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产业工人的要求不断变化、提高。“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要不断通过职后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更新技术技能,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院校中有部分专业课教师是来自企业的专职教师,虽然具有企业经历,但如果长期脱离生产一线具体工作,其掌握的技能也会过时,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老师每5年必须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产教融合型企业承担着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的社会责任,成为“双师型”教师职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2022年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产教融合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岗位,接纳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教师实践。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实践方案,通过制度保障其落地实施,专业教师通过产教融合项目更新实践技能,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也了解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返校后推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培养企业需要人才。
产教融合设立现代产业导师制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既有对专业教师个人的“双师型”素质要求,对教师队伍整体也有“双师”结构的要求,由此形成“固定岗+流动岗”的师资队伍。其中,“固定岗”是指学校专职教师,“流动岗”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二者结合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德国职业教育机构实训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左右,要求具有该职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同时须接受过与其任教专业方向相同的职业教育,并通过相应的国家考试。
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问题上升到国家教育改革与人力资源开发整体制度安排的高度,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担任产业导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也鼓励职业学校聘请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通过担任专职或者兼职专业课教师、设立工作室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因此,通过产教融合设立现代产业导师制度,从制度层面为职业院校建设“双师”结构职教师资队伍提供根本保证。
目前,已经有一批企业获得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或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获批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须允许或派出一部分高技能产业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学担任产业导师、或专任一门课程或某台套先进设备的实训教师。当然,我们应通过制度设计,进一步保障产业教师的收入不降低或有所提高,以增加产业导师岗位吸引力。这些产业导师一边在工厂一线从事生产,另一面利用规定的时间段到职业院校兼职开展实践教学,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即时性、生产性和实用性。产业导师还可以利用自身和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带动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开展项目研究、项目实施等工作,使其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搭建信息平台,壮大职教师资储备
应该注意到,职业院校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求职目标之间存在信息偏差。职业院校招聘专业技术人才的信息虽在互联网上有发布,但很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有意向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少了解职业院校专业人才需求的途径。
为沟通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院校双方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可搭建集中发布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信息,建设专业技术人才兼职教师库。利用政府现有人才信息发布渠道,职业院校提出所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种类和数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收集后每半年一次进行集中发布,教育部每年发布职业院校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评估报告,进行宏观指导,并广泛进行宣传,实现充分的信息通达,使更多产业界专业技术人才了解职业院校的对专兼职教师需求。
信息平台为在职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搭建桥梁。企业通过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把愿意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荐加入到兼职教师库,工会和行业协会也通过自身渠道推荐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兼职教师库,通过不断壮大的兼职教师库,为职业教育输送源源不断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当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技术人员压力也很大。媒体上也时有关注并讨论“35-40岁的职场人士迈入职场更年期”等话题,潜意识里这些职场“老人”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压力,35-40岁似乎已经成了部分行业职场人年轻和衰老的“分水岭”。新入职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给这些职场老人造成了一定的生存压力,一部分职场人想换个工作环境重新开始,职业学校也在他们重新就业的选项之中,信息平台可为他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同时解决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
信息平台也为银龄阶段的专业技术人才打开了一扇窗。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有新办理退休人员约4000万人,平均每年约有800万人新办理退休。其中年龄70岁以下的约占70%,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占70%左右。退休人员中不乏包括具有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及以上职业能力等级证书高技能人才,他们工作经验丰富,技术一流,可以承担适当强度的实践教学工作。这部分人员充实到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中,可以有效缓解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能力不足问题,退休高技能人才也可以在职业教育中实现人生价值,继续发挥余热。对于一些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专业,政府可以设立专项,用于资助职业院校设立银龄师傅教学岗。
职业教育与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产教融合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桥梁,校企双方向不仅在人才培养、项目研发上开展深入的合作,也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发力,通过共建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发展对一线生产性人才的需求。对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也可考虑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以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产业和教育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作者:常小勇(作者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