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当前,上海正在推进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和职业技术大学改革发展,也内在地需要培养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
可以说,在培养一流职教师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上海有责任、有优势先行先试,走出一条示范引领的新路。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既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补齐短板、提升效能的内在需要。创新职教教师培养模式,需要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
在新形势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一流职教师资至为关键。新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的第45条明确提出“国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上海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全国职业教育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当前,上海正在推进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和职业技术大学改革发展,也内在地需要培养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可以说,在培养一流职教师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上海有责任、有优势先行先试,走出一条示范引领的新路。
培养一流职教师资,全国各地正在进行多样化探索。上海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2021年10月25日,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尝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为上海探索一流职教师资的模式创新,致力于为上海乃至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职教师资,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的“黄埔军校”。
可以说,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既是贯彻落实新职教法,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补齐短板、提升效能的内在需要。创新职教教师培养模式,需要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时代逻辑。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历史逻辑——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历史逻辑是从历史事实和历史演进中反思出来的事物之间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探索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需要对其历史纵深有深刻认识。
第一,职教教师培养模式演进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技术与教育的关系。1915年的《实业教员养成所规程》规定,“实业教员养成所之学科目,须参照相关专业学校的规章制度办理,并要酌情增加教育学和教学法等科目”。可以看到,从职教教师培养的发轫之始,我国就确立了“技术+教育”的培养思路并一直绵延至今。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职教教师培养模式的沿革过程,就是一部处理技术与教育关系的历史。
第二,提升实践能力是职教教师培养模式演进的必答题。职教教师是一种双重实践者,既要善于进行技术实践,又要善于进行教学实践。实践性是职教教师培养的核心命题。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后,职业教育制度开始逐渐取代实业教育制度。但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实业教育,对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对职教教师的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双师型教师、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等政策举措的推出,正是政策层面对实践能力高度重视的生动体现。
基于历史逻辑,可以从“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两条路径,创新职教教师培养模式。“技术+教育”,是在高水平应用技术高校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向。“教育+技术”,是在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点中,嵌入融合技术元素。两种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技术精湛、教学精通的卓越职教教师。“技术+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授予工学硕士学位。“教育+技术”模式下的毕业生,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两种模式既各有侧重,又优势互补,为不同生源进阶深造提供多样化选择。无论是“技术+教育”还是“教育+技术”,都必须高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逻辑——
在“合”上做文章
理论逻辑是研究对象内在要素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和质的规定性。它决定了某物是某物而非他物,是从研究对象抽象出来的基本原则或概念体系。
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师培养不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专业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性”融合。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专业性,要求相关课程要按照职业大类精细化设置。职业学校专业类别多样,不同专业对教师能力要求不同。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应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促进教师专门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职业性,要求面向产业需求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性课程、职业性课程。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教育性,要求提升其专业教学法能力和教材教法设计与实施能力。要以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遵循职教教师培养的理论逻辑,培养高水平职教教师,关键是要在“合”字上做足文章。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强强联合、内外整合,统整顶尖教育资源;坚持国际合作、知行合一,凝练人才培养特色。要坚持面向产业、面向世界办学,与产业保持随动性发展,全力深化产教融合的学校侧模式性改革,大力推进企业、行业、产业、学业、就业“五业协同”。要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促进,就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反哺人才培养过程。
以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为例。学院抓住上海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大好机遇,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一流职教师资的培养规格,学院以大职教观整合行业企业、职校高校等顶尖资源,注重优势互补、融合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将有机会得到中职校教学名师、高校教学名师、企业技术专家、行业资深导师和教育教学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逐渐成长为技术素质强、教育技能精、实践能力足的高水平有特色引领性人才。
同时,学院大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高水准校内实践基地、市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实践基地和境内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头部企业实践基地。学院100%的研究生都将获得到一流企业、一流中职校和国外合作单位进行实习见习的机会,确保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逻辑——
破解师资发展难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创新的源泉。时代逻辑要求为新时代职教教师培养的历史经验和应然状态注入时代境遇,找到职教教师培养的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公约数,破解职教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难题。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提供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职教教师,要有更强担当。
时下,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职教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进入新的场景。培养一大批引领职业学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是新时代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命题。由于种种原因,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存在不少短板。职业学校教师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企业实践和教育实践不足;职业学校的学历水平不高,特色不鲜明;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存在一定障碍;教师来源结构中的较大比重还是来自普通师范大学或应用技术大学,对职业教育缺乏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教师的“本-硕-博”培养层次体系尚不健全,学历上升通道尚不畅通。
破解上述问题,需要遵循时代逻辑,对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和治理体系进行创新性重构。可以尝试以虚体形式成立省级层面的职教教师培养机构,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在有关应用技术类高校设立分校区,充分发挥这些高校在工科、商科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分校区既各尽所长又协同一体,坚持统一的质量标准。可以实行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分院执行团队的运行机制。理事会定位为决策机构,决定省级职教教师培养机构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理事会成员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各行业头部企业负责人、学界顶级专家、相关高校校领导等担任。可组建高级别、高规格、高水平的专家委员会,对涉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基地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指导咨询,委员可由职教专家、著名学者、大型企业集团负责人、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名师等组成。各分院选优配强管理班子和执行团队,在理事会领导和专家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理事会、专家委员会、执行团队,分别承担决策、咨询和执行职能,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确保整体规划、协同落实、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的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水平高超,具有深沉职业教育情怀和精湛教育教学技能的一流职教师资,致力于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在对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和国外经验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模式进行了创新性重构。学院打破了现有研究生职教师资培养的2年制模式,实行3年制培养。新增的学习时间,主要用来加强学生技术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
当前,学院依托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就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研究,由此进一步反哺学院人才培养,全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活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改教研活力,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打造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平台。
作者:丁力(作者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校长、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负责人)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