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以来,部分高校陆续公布2022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标志着今年此项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不少成绩不错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对此十分关注,希望了解强基计划在上海开展招生的情况。
强基计划始于2020年,重在引导优秀考生报考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专业。开展强基招生的院校均为国内“双一流”大学,覆盖的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基础医学、力学、核工程与核技术,2022年新增了育种学科。为了达到激励考生报考的目的,教育部为强基计划设置了各种政策保障,并将其招生位序列在各批次之先。
2020年和2021年全国开展强基招生的院校均为36所,2022年新增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鉴于大部分院校的强基计划总数不多,因此基本不会兼顾全国每个省份,主要面向报考本校热情比较踊跃的部分省份开展招生。
2020年和2021年,36校中分别有20所和23所对沪投放强基计划。市教育考试院一直在动员包括新增3校在内的所有强基院校考虑上海,但2022年最终究竟会有多少所来沪招收强基考生,尚且有待各校公布计划分省状况。
2020年20校对沪公布的强基招生计划数合计180余个;2021年招生院校数量增加3个,合计公布计划数超过200个。
其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大户”,由于其强基计划总数远超任何高校,所以给到上海的计划数均达数十个。
上海本地4校也不“亏待”上海考生,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每年在沪投放强基计划数量均接近20个,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投放的上海计划数均超10个。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兰州大学2020年、2021年都在沪开展强基招生;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厦门大学2021年起加入在沪招收强基考生行列。鉴于这些高校的强基计划总数有限,因此对沪投放计划数量均为个位数。
实际招生中,多数院校能够如愿以偿招收到合适考生,顺利完成计划数;少量院校因生源质量不够理想而出现缺额,个别院校连续两年未能招收到符合要求的上海考生。
由于强基计划面向两类考生招生,一为高考成绩优异者,一为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与表现(指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赛全国决赛中获得规定奖项)者,后者录取考生不占分省计划,因此部分录取后者的院校实录名额大于对沪计划数。
2020年20校实录上海强基考生合计近200人,2021年23校合计实录近230人。两年实录人数尽管绝对数不大,但在上海考生中的占比并不低。众多院校给予上海优秀学子的肯定,将激励2022届及以后考生进一步增强报考强基计划、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投身基础学科学习与研究的信心。
强基计划以考生综合成绩为录取依据,其中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是决定录取成败的主要因素。由于强基政策规定考生在考前就要决定选报对象,且一名考生只能选报一所院校,考生的博弈选择一定程度上降温了传统强校的“高分云集”。
在部分外省市院校,因报考生源较少加之入围较低分考生通过综合校测“逆袭翻盘”的双重因素作用,客观造成强基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普遍略低于本校普通批次录取考生。少数院校过去两年录取的强基计划较低分考生都仅520来分,比其普通批次录取考生低出较多分值。
对于奥赛获奖考生来说,更是有可能通过强基第二类招生,以低于本校正常录取数十分的成绩成功迈进该校校门,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过去两年破格录取的奥赛生高考实考最低成绩均仅560分左右。这些信息提示有志于报考强基计划且高考成绩不够优异的考生,要全面分析强基各校在沪招生情况,在尊重兴趣的基础上选准对象就可能获得成才道路上的超值机会。
作者:刘玉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