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官网消息,去年11月,“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全国校外培训材料和从业人员专项排查工作,覆盖各地线上、线下所有中小学(含高中、幼儿园阶段)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排查期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组建专项排查工作专班,共对1.6万个次学科类、15.4万个次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排查。共审核学科类培训材料7.45万份、非学科类培训材料30.7万份;审核学科类机构从业人员18.02万人,非学科类机构从业人员58.89万人。
排查反馈,培训材料和从业人员总体管理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0.69%的材料内容不够规范,0.39%的材料管理不合规,2.91%的人员不符合资质,0.03%的人员有违法犯罪记录。其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发现问题占比较多。
排查发现培训材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部分材料内容陈旧,习题偏重重复训练,学科类材料应试倾向明显,存在超标超前问题;
部分自编教材不符合编审要求,编写人员不具备相应资质,机构内部审核把关不严,部分小规模机构培训材料没有存档、备案。
从业人员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部分教学人员不具备相应资质,学科类教学人员实际教授课程与所持有的教师资格证书不匹配;
部分教学人员的学历、工作履历、所获荣誉等信息存在夸大、造假,个别从业人员有违法犯罪记录;
部分机构未按比例配足专职培训人员。
针对问题,各地依据《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边排查、边整改,及时进行处理,责令机构限期改正,立即停用、清理不合格培训材料,待更换合格材料、进行备案后方可继续授课;立即停用不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安排转岗、辞退、重新招聘,对违规情形严重的64人纳入地方校外培训从业人员黑名单进行管理。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文汇报资料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