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孩子们留在校园里的时间更多了,如何让他们过得充实而有益?
根据相关平台统计数据,上海市已基本实现小学初中校全覆盖、公办民办全覆盖、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全市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达133.2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96.6%。新学期,上海市教委还专门发布《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系统总结了区、校开展课后服务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全市面上学校提供有益借鉴和专业指引。
15:00-17:00,传统十二时辰中的申时,申城的孩子们在“申时校园”里过得怎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坚持“全人教育”的理念,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更注重挖掘课后服务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作用,使“申时校园”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加油站,这也成为“双减”带来的新气象。
童音讲党史、校史,让红色精神闪耀校园
“黄浦江,浪奔腾,红色基因永传承。兴业路、兴伟业,难忘前辈和英烈……”15:30,课后服务时间刚开始,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传出了清脆的快板声和稚气的童音。循音而去,原来是学校“小小讲解员社团”的许慎诺同学和社团伙伴们正在用快板练习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词。
童音讲党史,卢湾一中心小学已坚持了16年,千余名小讲解员从这里诞生。
图说: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学生许慎诺在用快板形式进行一大会址讲解稿练习
“我们觉得一方面要教授孩子们讲解的技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把讲解稿中蕴含的党史故事告诉孩子,孩子们在听故事、懂故事的基础上,他们的讲解才能更有血有肉,这样才能起到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红色种子的目的。”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小小讲解员社团”指导老师陈丽丽说。
60多年前,几个人自掏腰包用不到100元钱在车库里办起建襄小学,沪剧《鸡毛飞上天》就是根据创始人吴佩芳老校长的故事编写的。今年新学期伊始,建襄小学成立校史宣讲团,同学们在课后服务时光里可以打卡“红色校史”,在宣讲团的讲述中了解建襄“鸡毛飞天”精神,让红色种子在心里茁壮成长。
图说:徐汇区建襄小学,学生们讲述校史故事
徐汇区有历史底蕴深厚的学校,为充分用好这一历史积淀,徐汇区教育局发动区域内各学校认真梳理,组建一个个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史宣讲队伍,让同学们对学校的认识打破时间限制,利用“双减”后的课后服务时间激励同学们学校史、讲校史,营造自信、向上的校园氛围。
创办于1870年汇师小学是上海市开埠以来校史最长的学校之一。下午四点后,学生们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参观校史陈列馆,了解学校兴学建校以来的发展轨迹和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学校以“汇师记忆”命名,组建师生校史宣讲团,借助课后服务时间,让师生在宣讲中了解校史,增强师生家国情怀,铸就最好的思政课堂。
在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邀请《半小时漫画党史》作者陈磊,为孩子们送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沉浸式“党课”。
图说: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生发表感言
在很多孩子眼中,党史是严肃的历史,记录历史也需要严谨的文字,而漫画相对夸张幽默。“用漫画的形式说党史,是对党史读物的一次创新突破,”陈磊说,“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用全新的表达方式呈现正能量的严肃重大题材,这个挑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阅览了非常多的党史书籍,将伟大、深刻的党史还原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再配上Q萌的漫画人物,让小读者读了还想读。”
在这堂沉浸式的党课上,不少孩子感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我们从小就唱的歌,但这背后蕴藏了多少革命志士的鲜血和坚定的理想,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四(4)班的戴欣蕴说:“平时我们只是通过电视和电影大概地知道那个年代发生过什么,但当我听完这节党史课,仔细阅读完党史,不用别人告诉我党有多伟大,我自己就明白了。”
“体教融合”让学生“练武习文”两不误
冬奥赛场上顽强拼搏的中国健儿,中国女足在亚洲杯上的完美表现,不仅成为课后服务的育人资源,更彰显上海体教融合、学校体育“一条龙”建设的积极成效。
普陀区根据学校体育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以“适合教育”为理念,提质增效为出发点,充分借助专业师资力量,开设了足球、射箭、击剑、网球、游泳、田径、棒球等几十种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丰富学生的课后体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能,持续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图说:上海市普陀区梅陇中学以女足项目为引领,通过体教融合,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本届亚洲杯中国女足23人大名单中,唐佳丽、赵丽娜、杨莉娜、张馨4人都是梅陇中学培养输送的女足队员。学校构建校园田径运动会、家校趣味运动会、校园篮球联赛、校园足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体系,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及课外活动融入课后服务,为广大学生提供适合的体育教育。而上海市中远实验学校也在课后服务时间段设计了包含拔河比赛、跳踢比赛和篮球大联赛等九大系列的阳光体育活动。五年级的兰安琪说:“每天下午3:30以后的课后服务,是我一天中最开心的时间,因为我参加了学校的女篮社团,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并一点点爱上了这项运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样的课后服务内容中,体育活动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爱”。让学生们从教室走向操场,不仅提升了身体素质,体育运动独有的育人功能,也在“申时校园”中被放大。
中国女足问鼎亚洲的余温还未褪去,一朵朵小“铿锵玫瑰”绽放在课后时光。下午三点半铃声一响,闵行三中的女足小将们穿戴好装备,奔向操场,在体育老师、教练的引导下开展足球活动。
“双减”之后,闵行三中充分利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优势,引导学生回归户外,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一支由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女孩子所组成的队伍。她们因对足球的兴趣相聚于此,依托“双减”下学校课后服务这个平台,渐渐将兴趣变成了自己的热爱。
“菜园”“农场”让学生爱上劳动
申城不少中小学都有一片“开心菜园”,“申时校园”里,孩子们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让书本与实践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衔接,“小菜园”成为了户外研学的“大天地”和劳动教育的天然基地。
正值课后服务时间,奉贤区育贤小学的“乐耕园”里,迎来了一群可爱的学生。他们有的兴致勃勃地观察植物、有的正“埋头苦干”给菜地除草、有的正在向老师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好一派热闹景象。“最好的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去劳动”,本着“出力流汗、积极实践”的原则,学校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精心设计季节性内容,并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参与其中,营造课后服务中亲子互动的空间。
如何才能让水稻长得更好,如何让棉花长得又大又白,让向日葵一直露着笑脸?孩子们和家长共同探究这些问题。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主要抓手,以课后服务为载体,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打开了课后服务的新天地。
图说:奉贤区育贤小学的小小农夫采棉忙
在奉贤区明德外国语小学的“神奇农场”里,现代科技为植物生长保驾护航,哪怕经过假期,植物无人浇水,也照样生长繁茂。神奇的农场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还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的新课题。一年级的《认蔬菜》、二年级的《种蔬菜》、三年级《蔬菜成长环境需求的调查》、四年级《蔬菜的营养分析研究》和五年级《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等等,在丰富多彩的种植活动中,亲近自然,探究植物,以生态体验近距离感知生命生长历程,培养综合探究学习能力。
让学生的劳动教育发生在广阔的田间地头。在“双减”背景之下,奉贤中小学已逐步将劳动教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并实现家、校、社三方协同,让教育的过程更有真实性、生命力,从而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实践、学习、创新的能力。
九亭第三小学以跨学科作业包巧妙融合传统节气,让学习自然发生。三年级“押花书签”魅力自然作业,结合“春分”“秋分”等节气,采集当季植物花材,加工整理、手工押制干燥,融自然与美术学科,启发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取材,发现美、创造美。在“春分”“谷雨”时节,四年级“豆芽成长记”语文写作,观察豆芽生长过程,融合自然和语文学科,记录豆芽变化并形成日记。“大雪”“冬至”时节,五年级“烹饪‘菌菇’美味”趣味作业,学生种植菌菇、悉心照料、观察采摘、动手烹饪、品尝美味(吃暖锅、饺子),自然与劳技学科融合,以劳润德,以劳启智。
作者:张鹏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