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图为学生参加人工智能社团活动。(何思哲 摄)
“双减”落地一个学期,不少家长和教师欣喜地发现:学生的作业总量确实减少了,负担有所减轻。但在教育者眼中,这道减轻负担的“减法题”是否给出了终极答案,似乎还有待考量。
沪上几位公办小学校长直言,真正让“双减”落到实处,仍有几道关卡需要逾越:消除“唯分数论”,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设计“不刷题”的作业,学校把好课堂教学质量;盘活资源,学校要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让孩子站上讲台,成为“小先生”。
消除“唯分数论”,多管齐下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提及“双减”的本质,市人大代表、高安路一小校长滕平一言以蔽之:“减轻负担并非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出彩。”
滕平认为,以“双减”为契机,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全社会,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家庭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生态,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对此,市人大代表、大宁国际小学校长徐晓唯深以为然。她说,“育人育才不仅是学校一家之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司其职,为孩子提供良性的、开阔的成长环境,共同参与其中,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唯分数论的教育焦虑,营造回归教育本质的社会氛围。”
“不刷题”的作业,如何提高品质
作为知名公办小学校长,滕平深知肩头的担子不轻。她告诉记者,“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应发挥主阵地的作用,提升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水平。“让孩子听得懂、学得会,这是学校常抓不懈的教师基本功。”
在滕平看来,课后作业一小时,既是队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也是学习的拓展。如何科学看待作业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不刷题也能学好知识吗?”滕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下一步,高安路一小将探索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形式丰富的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育者们应该关注的话题。
“‘双减’,减少的是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不是减少学校的教学质量。“徐晓唯说,学校应该通过提升作品布置的品质,改革考试形式等方法,助力“双减”。
精心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图为学生参加书法社团活动。(何思哲 摄)
混龄教学获得感强,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老师”
徐晓唯提出,课后服务不能仅在学校一个“小生态”里进行,而是要开门办学,盘活各类教育资源。青少年需要更宽广的活动空间、社交范围,释放其成长需求,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社会性的发展,社区可以提供这样的环境。
在大宁国际小学,徐晓唯多年来坚持推行“混龄教学”,在她看来,这样的模式可以复制到课后服务环节,更有优势。“在社区,各种年龄层次的孩子可以互相交往,高年级带低年级。有的孩子在学校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而在社区能展现学长风采、示范引领弟弟妹妹,也能让自己更加自律,有更高的获得感。孩子之间形成他们的交往规则,使得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滕平也说,课后服务时光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更是应该利用好这段时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着色。丰富课后服务的时光,可以盘活社会资源,也能从家长和孩子中挖掘资源。
她告诉记者,从上个学期开始,高安路一小已经尝试邀请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比如一年级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向小伙伴们讲述六位美术大家的故事;还有的学生钟爱沪语,利用10分钟时间分享沪语儿歌等。“让孩子讲故事,通过故事影响身边的小伙伴。”滕平说。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