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影响无处不在,同时也应该不断传承下去
*李政道研究所要建成未来中国的玻尔研究所,就要培养我们自己的泡利、海森堡这样的年轻科学家,培养我们自己未来的科学领袖、培养未来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人
*科学领袖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只有构建起一个人人潜心科研,对科研、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充满激情的人才的蓄水池,才可能诞生未来的科学领袖
*作为依托大学建设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李政道研究所不仅要成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更需要成为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成为让大众亲近科学,培养大众科学精神的地方
在不久前的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上,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杰作为2021年度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接受现场颁奖并发表了即席获奖感言,谈到科学家对于解决社会发展难题的责任与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2021年11月28日,张杰院士接任位于上海科创中心核心位置的李政道研究所所长。
自2006年起,张杰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0年之久,在他的任内,上海交大历经涅槃改革,一跃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实现了跻身世界一流的梦想。
李政道研究所的成立源于2014年底,李政道图书馆在上海交大建成之际,李政道先生给中央写信,建议参照对世界科学发展有巨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顶级研究所,吸引一群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形成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培养一批属于我国自己的顶级科学家,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重大发展,这一建议很快获批并花落上海交大。
也正是在张杰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出于对“忘年至交”的信任,李政道先生把毕生收藏,包含诺贝尔奖章在内的大量珍贵科学与艺术珍品以及在上海的旧居捐赠给了上海交大。2021年底,李政道研究所创始所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将所长的接力棒传递给了张杰,李政道研究所也邀请弗兰克·维尔切克担任首席科学家。
从大而全的交大校长到尖而深的李所所长,张杰要带领这样一个探索人类终极之问的研究所成为在世界科学史上留下重要影响的研究机构,究竟会面对哪些挑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日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谈了大学科研机构承担的使命以及科学艺术的育人之道。
以天之语,解物之道,大师的影响无处不在
文汇报:在您担任上海交大校长期间,李政道先生和学校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您曾经也谈到与李政道先生的交往,是否可以具体地谈一谈,您和他交往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张杰:
在2003年到2006年间,我担任了李先生早年发起,并在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中方代表团团长。那段时间中,我在李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工作,从他的言传身教也让我收获良多。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在李先生心目中非常重要,这也是他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长期谋划的工作内容之一。
其实,从李先生1972年第一次回国后,就一直在思考中国科教事业如何获得最快的发展。事实上,在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他都会给出非常切实而有效的建议,并得到采纳。
早在1974年他第二次回国时,就向毛主席和周总理建议在大学要成立少年班,其实是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中国应该恢复高考,让大学的发展进入正轨;1979年他推动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为我国后续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奠定了基础;自1980年起,他历时10年,推动了中美物理联合研究生培养(CUSPEA),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985年,在他的建议下我国博士后制度得以设立;1986年,他推动成立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推动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
李先生这样的“科学巨人”,更早地看到,如果把中国最大的优势——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势必会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计划是中美政府间第一个科学领域的合作协议,为后续两国在许多其它领域的一系列合作,开创了先河,提供了范本。40多年来,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从无到有取得了巨大发展,不仅建立起国际一流的实验基地和研究队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实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大科学装置和大型粒子物理实验的启动,都与这一协议有密切关系。
与大师共事,他的影响可说是无处不在。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记得他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时,有一次我们一起横穿当时刚刚改造好的四环路。过完马路后,李先生问我,为什么北京的交通特别拥堵?在当时的我看来,这自然是由于北京的路还不够宽。他说,不对,北京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路太宽了。
他是理论物理学家,却有很强的实验思维。他建议我们当场做个实验,我们一起在那里观察红绿灯的时长和行人过马路的情况。结果发现,对于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人来说,在绿灯期间穿过马路其实很困难。一旦他们在绿灯期间没有走到马路对面,就会造成“闯红灯”,而只要有一个人在红灯时还在穿马路,那其他人势必会跟着走。这就是那个年代的北京奇观:交通灯完全不管用。李先生当时就笑了:“路到底多宽,肯定有最优解,设计这条路的人肯定没有学好物理。”
在我们交往中,这样生活中的小事有很多,他通过对这些小事的点评,潜移默化地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那时起我也开始用物理学家的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从最根本之处去观察、思考社会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很多场合都会谈到,要让物理学不再“高冷”,成为人人感到亲切的学科,其实我是有感而发,物理规律其实无处不在。李所未来承担的责任之一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让大家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文汇报:李政道研究所成立至今,每一年都会参与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系列活动。科学和艺术,一向被认为密不可分,您作为物理学家如何看待这一点?
张杰:
李政道先生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都以人类的创造性为基础,缘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共同寻求真理的普遍性。这也是被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同的观点。实际上,自然科学,不论是物理还是数学,追求的都是理解自然之美。
2013年我担任上海交大校长期间,李先生表达了拟捐赠建立“上海交大李政道科艺讲座基金”的愿望,我们很快就在校基金会设立专门账户,用于举办李政道科艺讲座基金系列活动。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将科学和艺术有机融合起来,是人们长期探讨、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结合我从事物理学研究和大学管理的经验来看,人才培养不仅要通过包括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哲学等在内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领略人类智慧,对真、善、美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探究,还要让他们能够将这些思考与自然科学的很多原理联系起来。比如,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以更长的时间尺度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可以用于分析人类文明演化的基本规律。用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定律就可以推演我们的文明发展史。
从大学教育来看,科艺互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环境,让大家沉浸在其中。包括在李政道研究所,也开始随处可见科艺作品,一方面是为了美化,另一方面就是建设一个科艺相融的环境。
开启一个窗口,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科学是什么样的、中国科学家的梦想是什么
文汇报:李政道研究所在2016年成立之初,就表达了要建成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玻尔研究所那样伟大科研机构的愿景。历经疫情以及各种国际国内环境的变迁,这个目标更困难了吗?
张杰:
建立于1921年的玻尔研究所可以说影响了整个近代物理的发展,它不仅为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和原子核物理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国际物理学界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氛围,被称为“哥本哈根精神”和“玻尔学派”。
李政道研究所未来要成为中国的玻尔研究所,就必须成为一所全世界科学家人人向往的科研机构。 从当下的情况来说,应该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恰逢其时。
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上奠定了科技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我国正重点推进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国际上也注意到了我国的快速发展,这两年愿意回国工作的科研人员大大增加,尤其是优秀的年轻人。不少外籍科研人员也对到中国工作兴趣很大。此外,上海市开放的姿态以及各种优惠政策也是吸引国际人才来中国工作的重要因素。
但是,不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全球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激烈。
李政道研究所在未来的15年中,承载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代表中国、代表中华民族探索宇宙中最难解的奥秘。另一方面,李政道研究所本身就高度国际化,全世界可以通过李政道研究所了解中国的科学追求是什么层次、中国科学家的梦想是什么。从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全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窗口。
事实上,在李所已经聚集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外籍科学家,比如维尔切克、柳田勉、迈克尔·拉姆齐·穆索夫……往来之间,通过他们,越来越多的海外科学家也更加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文汇报:上海提出要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作为李政道研究所如何参加的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张杰:
李政道研究所理当对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李所本身来说,要成为未来的玻尔研究所,就要引进或者培养泡利、海森堡这样的未来科学领袖。 从微观来看,我们需要三个层面的人才,第一是像维尔切克、柳田勉这样在物理学界有很大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第二是要有一大批充满了创新思维和活力的青年科学家,第三就是要招到最好的博士生与博士后。
目前李所科研队伍中的外籍学者约占40%,中国籍学者,包括李政道讲席教授、李政道学者也全部均为留学归国人员,博士后中留学归国人员比例也颇高,同时,不少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或博士后选择留在国内高校或研究所工作,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科学领袖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只有构建起一个人人潜心科研,对科研、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充满激情的人才的蓄水池,才可能诞生未来的科学领袖。 我也向我们所有的海内外的科学家提出,李政道研究所将为优秀的人才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们的科研活力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
一个好的大学研究机构,应该把每一个人的梦想都编织进未来的规划中
文汇报:作为大学里的研究所,李政道研究所与其他的研究机构有什么不同?
张杰:
在我看来,大学是人类社会中非常特殊的存在。大学代表着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大学的灵魂是学术追求,大学也是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制高点,同时大学还是公平、正义和良心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正是因此,大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才能一直保持着辉煌而持久的社会地位。对于中国来说,究竟能够走多高,能够走多远,取决于我们大学发展的水平,取决于我们学生培养的高度。
研究型大学的本质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也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去想什么,其根本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李先生也曾说过“科学成就出自青年”,作为依托大学建立的这样一所特殊的研究所,李政道研究所最为重要的责任之一便是传承大师精神,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
我现在也为本科生上课,主要教授的就是思维方法的高级研修课。通过一学期的授课给学生带来三个变化,从被动式的接受变成了主动式的学习;从学习知识转向研究创新;学会化繁为简,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提炼最根本的矛盾,并且通过严密的演绎获得科学的结论。
我自己是经过长期的科研工作后才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更早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李政道研究所作为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机构,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在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着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的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大师精神的传承都是大学里的研究所不可推卸的责任。
文汇报:您担任上海交大校长近10年,经历了交大的快速发展,以及从工科为主的高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历程。李所是会继续聚焦有限的研究方向走尖而深的精品发展之路,还是也会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
张杰:
以李政道研究所目前的体量,注定了我们只能聚焦部分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战略研究,清楚地知道,面向未来,我们主要研究哪些问题,鼓励我们的老师们集中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那么李政道研究所究竟聚焦哪些方向?李政道先生当年已经确定了大致的研究范围。目前李所聚焦的重要方向,也是科学界的共识。比如,我们最迫切渴望理解的宇宙的极大和极小,物质和相互作用的一些最根本的规律,也包括已经开展的暗能量和暗物质的研究……这些都会让我们理解,宇宙大爆炸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破解这些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奥秘,不仅需要理论探索,还需要实验验证。这些我们也已经在开展并有所积累,比如,已经在锦屏山开展十多年并且不断进展的暗物质研究,在南海刚刚启动的探测中微子的海铃计划。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巨大突破都会带来技术革新。不论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7世纪工业革命的英国、18世纪启蒙运动的法国、19世纪诞生了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一大批科学家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都是基础科学领域有了巨大的突破才带来了技术革新。
我想,李政道研究所的使命就是要塑造中国科学的未来。同时,我们也期待李政道研究所成为青年人实现梦想的圣地,成为一个人人都感到亲近的研究所。期待李所能成为令上海人民骄傲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璀璨明珠。
作者:姜澎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