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多,从筹建到试播,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新组建的喀什人民广播电台今天正式开播!
由此,喀什摘掉了全国最后一个“没有广播电台的地级市”的帽子,这一条新电波还将承载放大“喀什好声音”,成为沟通国计民生的真情互动热线。
投入360万援疆资金,从无到有建电台
喀什,地处祖国西部边陲,人口近450万,是全国最后一个没有广播电台的地级市。广播电台的筹建和开播是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有效渠道,是人民群众发出“民声”的重要平台,意义深远而重大。
2020年6月,喀什地区正式启动广播电台建设项目。在喀什地区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吕林看来,广播有着传播快速、互动交流积极、重要信息及时反复播发等特点,能在边疆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能第一时间通过电波、通过“村村通”“户户通”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家家户户;能向百姓及时提供各部门各单位有效的指导、服务和引领;在突发应急时刻,更能第一时间发出真实而权威的信息、给予专业指导和帮助。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也是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第10个年头。为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对“文化润疆”工作的深刻理解,将帮助建立喀什人民广播电台纳入2021年援疆重点工作之一。
项目启动后,上海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投入援疆资金360万元,并多次与上海市委宣传部沟通协调,帮助喀什人民广播电台建成2个视频直播间、3个录播间,购置4台广播电台调频发射机、1套共用天馈线,为电台筹建的硬件设备打下坚固基础。
硬件有了,如何解决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萦绕在喀什地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援疆干部罗震光的脑海里。作为一个“零基础”筹建起来的广播电台,为解决从主播到技术人员的全线人员紧缺问题,罗震光多次往返喀什与上海之间,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传媒集团(SMG)密切沟通,召开多次专题协调会,根据喀什电台筹建需要组建专家团队、制定筹建计划,“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派出5批次专家,打造“带不走的广播队”
为了帮助“广播电台零基础”的喀什筹建电台,喀什地区广播电台执行台长、上海文化援疆志愿者丁芳从今年4月起就离开了上海,一心“扎根”喀什。
作为资深广播人,丁芳深知,从无到有筹建一个电台,广播安播保障、技术保障是底线。在此之前,喀什台没有一个广播技术人员。为此,SMG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派出5批次、14位技术专家,前往喀什进行安全播报等相关技术培训,一次次的指导、演练,为的是让所有采编播人员掌握安播和技术技能,培养、带教出了一支“带不走的广播技术团队”。
在上海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新组建的管理团队从频率管理、制度建设、频率人员定岗定责定人、各种工作流程的制定及遵守,到内容设置、应急突发应对、设备运行等都进行了精细化的规范要求和培训。上海团队也从播出版面、频率和节目定位、节目内容、节目流程、节目包装、设备操作、安全播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培训和指导。
与此同时,喀什广播电视台抽调了6名电视台新闻、专题栏目播音员、主持人,招录了8名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主的年轻人,组成专业广播业务团队。就这样,队伍逐渐建立起来。
今年9月中旬,喀什人民广播电台的两套频率正式对外试播。“尽管没做过任何宣传,但一经试播,社会反响非常热烈,互动平台上的留言反馈大大超出了大伙的想象。”喀什地区广播电视台频率负责人傅强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两套倾注了上海广播人大量心血的频率好评如潮,更振奋了大伙办好电台的决心。
借力新媒体优势,持续讲好“喀什故事”
结合本地地域特点、听众收听习惯和喜好,目前,喀什人民广播电台的两套频率已精心设计了FM101.2、FM103的版面,以确保两个频率每天各播出时长17小时,直播节目时长6小时。试播期间,喀什人民广播电台还已分别入驻喜马拉雅和阿基米德,进一步放大“喀什好声音”。
记者获悉,未来,喀什人民广播电台调频广播将与全区12个县市联网形成“横向连通、纵向贯通”的宣传矩阵,借助新媒体优势推流、各县市转播、自主覆盖,将党和政府的声音,自治区党委重点工作要求,地委、行署决策部署更快捷、有效地传播到喀什地区近450万干部群众中去。
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侯继军表示,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深入贯彻“文化润疆”工程,在受援地喀什搭建广播平台,既是“润”的过程,也是“润”的结果。“我们将通过电台广播,引入上海最优秀的音乐、戏曲、图书、展览等文化内容,进一步增进文化互动,讲好喀什故事,让各族人民抱得更紧,凝心聚力,进而激发出更深沉、更持久的爱国爱疆之情,共享、共创繁荣而灿烂的中华文化。”侯继军说。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上海援疆指挥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