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前,在上海大学的讲堂里,李大钊先生曾寄语青年学子:“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98年后,李大钊之孙、“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宏塔也来到上海大学,为师生讲述共产党人的清廉家风。
作为1922年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不止李大钊,许多党的领导人都参与过上海大学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
为探寻沪上这所红色学府传承百年的精神密码,上海大学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系列纪录片《红色学府——上海大学(1922-1927)》(以下简称《红色学府》),并于今天(11月15日)正式宣布开机。
据悉,该片共分三个篇章、总计六集,全面展示上海大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历史。为拍摄该片,摄制组走遍全国多个地方,寻访先烈后人,邀请他们向当代年轻人讲述百年前的优秀青年为理想而奋斗的红色故事。
把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李大钊的后人没有光环,只有责任”
今天,面对台下新时代的大学青年师生,李宏塔没有说什么大道理,而是用朴素的语言把革命故事讲给年轻人听。
虽然出生在祖父牺牲22年后,但李宏塔从小听着祖父的故事长大。当年,时任北大教授的李大钊月收入300大洋,全家人却依然生活拮据,“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因为祖父的收入大多用于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资助青年学生,为此,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特意嘱咐会计,每个月拿出50大洋交给李大钊的夫人作为家用。“我祖父的遗产只有一块大洋,他虽然早早就走了,但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树立的清廉家风延续了近百年。”
“李大钊的后人没有光环,只有责任。”让李宏塔最自豪地是,作为李大钊的第三代,兄弟姐妹中没有一个是“大款”,家庭成员都以艰苦朴素为荣。
据说,给李宏塔送礼是一件很难的事,他的父亲李葆华当年亦是如此。在李宏塔年少时,家中曾收到几包别人送的新疆葡萄干,他没忍住吃了一包。李葆华得知后,让家人把葡萄干退回,连李宏塔吃掉的那一包折价一同退款。父亲告诉他:“我们只有一个权力,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因为做了一点工作就收礼物,这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干的事。”
后来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的李宏塔,也用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就是要和人民在一起”的信念。作为领导干部,他曾先后四次主持单位分房,但每次都把新房让给其他人,一家人“蜗居”一套冬冷夏热的两居室,一住就是16年。在民政厅工作期间,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乡村调研。他下乡时不向有关市县打招呼,“经常把车子开到进不去的地方”,然后步行进村入户。必须离开公路,直接去问老百姓。沿着公路、隔着玻璃看,不如自己的脚步踏实。”
今年,正值建党百年,李宏塔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他感慨:“爷爷百年前的梦想,今天已经实现!”他说,“良好的家风让我们能够心平气静地固守清贫,坚持一生为人民服务,并以此教育子女,一定要把李大钊先生的良好家风继续传承下去,不忘初心,踏着先辈们的脚印继续前进。”
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百年前的中国青年
为了呈现更真实的历史,纪录片《红色学府》摄制组前往全国各地开启了一场寻根之旅,寻访李大钊之孙、周恩来侄孙女周蓉、恽代英孙女恽梅、薛尚实之子钱晓平等,也与纪录片主要人物的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纪录片的拍摄让我觉得和爷爷的距离更亲近了,我非常愿意也很希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百年前中国青年的模样。”恽代英孙女恽梅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年,恽代英通过宣传马列主义鼓动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共产党的骨干。“其实,那个时代的革命先辈普遍非常年轻,而且家境并不差,还受过一定的教育,但是他们为了让全中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我的心里,他们都是非常伟大的人,我也怀着崇敬的心情期盼从这部纪录片中更多地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
通过纪录片《红色学府》,上海大学持续挖掘红色校史,引领年轻人、社会各界乃至全世界共同探索丰富大学精神内涵,增强广大师生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拍摄《红色学府》纪录片,就是要重温和再现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学先辈们用生命凝成的英雄史诗和丰功伟绩,追溯和弘扬上海大学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遗产,坚定和激励全体上大人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