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开学两周,北京市新一轮教师交流轮岗的效果如何,老师们给学校带来哪些变化?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追踪发现,轮岗教师在教研组的活动质量和对作业的研究质量上,已经显现出可喜的效果。
李奕说,在北京促进“双减”工作落地的过程当中,干部教师“大面积、大比例、小位移”的学区内、集团内交流轮岗,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实际上,本轮交流轮岗更加注重的是后期作用和效益的发挥。虽然开学刚刚两周时间,但在对轮岗教师追踪过程中已经看到,他们在教研组的活动质量和对作业的研究质量上,已经显现出可喜的效果。比如老师们在年级组的例会和教研组的活动中,积极调整教学结构,注入全新的课堂教学要素和内容。再如,老师带来的作业设计方案,运用了不同的作业素材和作业载体,让很多孩子明显感觉到作业量少了,大多在学校里就能够完成了。
“同时,我们要求交流轮岗的老师把重点任务放在如何打通课内教学和课后三点半的学科辅导,使其有机地融为一体。”李奕说,课内作业总量少了,但对难度和能力的要求可能有所提升。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老师将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
李奕介绍,通过多年的摸索和试点,在教师干部流动过程中,北京市教委不仅仅是按照教师职称的高低或者是荣誉的高低去流转,而是根据流转位置的需求。比如这次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我们更关注学科组、年级组层面上怎么发挥作用,所以在人员流转的挑选过程中,既有骨干教师、特级教师,也有适合于做课后服务、作业研究和考试评价研究的不同岗位老师,所以是因岗因需来决定调动比例。
有人反映,学生考的是本校,结果本校的优质老师流动到分校去了,家长愿意不愿意?对此李奕回答:“我们特别理解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猜测和感受。但实际上在四五年前,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北京的学区化管理和集团化的办学已经基本上做到了全覆盖,也就是每一所单个学校都是在一个学区和教育集团内部。所以家长虽然是把一个孩子送到了一所学校,但实际上他/她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包括课程,以及老师的服务,可能是一个区域和集团所供给的内容。这就是今天我们特别谈到的,由单一的学校供给变成区域的、集团化的供给过程中,教育的均衡和流动就自然实现了,孩子的实际获得也从过去获得单独一所学校的资源,变成了更多的资源,应该说是更好的。”
编辑:彭丹
题图: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陆正明
来源:综合自北京日报、直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