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开学至今,“双减”后的中小学课堂,体育课已成课时数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课程。而接踵而来的就是体育教师的紧缺,单单浦东新区,专职体育教师的缺口就达到500人。
如何尽快填上这一缺口?
上海师范大学2020年就开始试点在小学教育方向开出体育教育“微专业”,打破教育学科、体育学科的壁垒,让非体育的各科师范生修读,培养体育专业素养,通过3年标准学制,胜任“兼职体育老师”。
调查显示,上海的小学体育教师大部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自2018年上海就试行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的课改,确保小学每周有4节体育课和2节活动课,今年“双减”后,每周体育课的课时更是达到“5+2”,即5节体育课和2节活动课。而且延时服务中同样包含体育课程,体育师资进一步紧缺。仅仅依靠上海师大、华东师大及上海体院的体育师资培养,很难填补师资缺口。
早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就明确“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各高校在实践层面开展“1+X课程”等课程改革,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探索。去年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也提出,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育人。
上海师范大学开出的体育教育“微专业”面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以提升小教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或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体育教育领域的核心知识或技能。据上海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小学教育方向)微专业负责人时维金表示,学生在主修专业的有效年限内修完这项“微专业”,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480学时,总学分要求达30分。
按照规划,学生完成第一阶段的“兴趣”模块后,可以具备完成国家规定的公共体育课的能力,比如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等课程的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晋级”到“乐趣”模块,通过专业主干课程替换通识选修课程,完成后可具备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能力;最终学生可以选择再次“晋级”到“志趣”模块课程,进入体育教育专业化的发展通道,获得体育教育微专业证书,完成这一阶段课程的学生将具备专业裁判、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等多方面的能力。
据悉,经过首次试点,目前“微专业”已覆盖上海师大教育学院的2019级、2020级小学教育系学生各160名学生,其中2019级的16名学生已确认“进阶”,将修读完所有3个阶段,并将获得微专业证书。
作者:姜澎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文汇报资料图片,上海师范大学官网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