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上海教育将发生哪些重要变化?老百姓对教育的热切期盼又将得到哪些回应?今天,《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其中指出,到2025年,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入推进,实现上海教育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大开放、更高品质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建成,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接近全球城市先进水平。
规划明确了十类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比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和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等毛入学率保持高水平;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达98%左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5%左右;每十万人口在校研究生数达960人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左右。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聚焦学生心理健康,上海将通过合力预防学生游戏成瘾和手机依赖,研发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和学生关爱系统等多种方式,呵护学生心灵世界。
研发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和学生关爱系统
依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更加注重呵护学生心灵世界,多措并举,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具体有八项举措:
一是建立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配齐建强专兼职教师队伍;
二是开足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及主题教育活动,构建常态化优质资源推送机制;
三是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辅导室建设,满足学生咨询和求助需求;
四是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发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和学生关爱系统;
五是教育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合力预防学生游戏成瘾和手机依赖;
六是规范家长学校建设,将分年段心理健康促进指导作为家长学校必修课;
七是加强医教结合,畅通心理危机和精神障碍学生医疗转介通道;
八是建立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热线。
培养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和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家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对标一流标准,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上海将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将师德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必修内容,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探索建立师德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将师德作为教师入职、考核、评聘、表彰等的首要参考依据。
各学段教师队伍,都有其建设重点: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强师优师工程,培养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和有影响力的教育名家。职业教育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立“双师”素养导向的新教师准入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探索行业与学校之间职称互认机制、双向交流机制,培育一批“1+X”职业技能培训教师。高等学校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实施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行动,发挥高校创新人才“蓄水池”作用,实施民办高校“强师工程”。
同时,上海将完善学校教师配置标准和机制,建立市级统筹、区级调剂的动态调配机制,制定基于分类管理的高校教师配置标准。深化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完善教师工资收入保障机制,深化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完善教师住房、医疗等相关配套服务。
支持新城率先探索建设“未来学校”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按照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根据人口数量、结构和变化趋势,结合五个新城产业布局和区域优势,布局优化教育资源。五个新城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教育发展格局,发挥教育在推动新城产教融合、职住平衡、吸引集聚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个新城教育发展的主要举措包括:一是支持新城率先探索建设“未来学校”,在有条件的新城建设新型职业院校和高水平大学或校区。二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市属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新城学校高起点办学。三是优化教育多元供给,做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课程班及民办学校等设点布局,满足海外引进高端人才等不同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四是鼓励支持高校利用人才、科研等优势,支撑新城建设,促进新城与高校联动发展。
加强基础学科、冷门“绝学”学科培育人才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深化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一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引导高校立足办学定位、面向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是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在基础学科、冷门“绝学”学科、关键急需领域学科、城市公共安全相关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培育紧缺人才。
三是加快推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强基激励计划”,探索基础学科和关键学科本硕博长学制培养模式,开辟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加快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四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保障体系。加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健全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机制,完善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
鼓励引导高校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动更多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国内一流前列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特色发展、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新策源能力提升。
一是统筹推进在沪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发挥部属高校辐射引领作用,深化地方高校内涵建设,重点打造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校和学科,提升地方高校整体实力和服务支撑能力。
二是持续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以学科领域为突破口,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开放合作,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分类建设的发展格局,助力高峰学科攀峰能力提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高原学科建设深度与广度。
三是优化基础研究体系。鼓励引导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原始创新突破。支持高校加快培育和建设基础研究创新平台,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鼓励高校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四是完善协同创新和技术转移体系。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中心,引导高校在重点产业领域开展高质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争取重大突破。推动高校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建设,促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更好的服务区域发展和科技创新。
五是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作者:张鹏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