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Z世代大学生而言,乡村在很大程度上已是一种遥远的想象。书本、影视剧作品以及父辈的讲述,是他们了解乡村的主要途径。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大一学生周景怡便是这样一位“零乡村经验”的学生。今年暑假,由于参加学校的“千村调查”实践活动,她有机会走进乡村,连呼几个“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乡村可以发展得这样现代化!”
走千村、访农户、做调查, 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社会实践项目已开展到第14个年头,覆盖2万多人次学生,不仅让教师们争着“竞标”带队,在学生间也人气颇高。不少人在校求学四年都甘当“回头客”,直言刷新了“三观”。
围绕中国乡村产业振兴调查这一主题,今年,师生们采用返乡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走访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266个村庄。作为上海财大加强国情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品牌项目,“千村调查”为更多Z世代大学生读懂中国、培养使命感、责任感提供了一片肥沃的育人土壤。
“天坑村”走出的脱贫路
是采摘自田头的最鲜活教案
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理论跟现实可能存在出入,理论和现实的鸿沟如何弥合?在上海财大,“千村调查”宛如设置在暑期的第三课堂,为学生打开一扇观察国情的窗口。
“毫不夸张地说,我是因为关注到这个社会实践项目而决定报考上海财大的。”高考填报志愿,周景怡前七个志愿她都填了上海财大。入学后,一看到“千村调查”活动征集通知发出,她就火速报名。
经过入户调研、和农户们交流,她这才发现,从前写过的关于乡村振兴的论文都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这样的深入面谈,我对乡村的理解完全是脱离式的指指点点。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这种沉浸式体验的乡村调查,弥补了我们生活经验的不足,对未来的专业学习来说太重要了。”
“研究产业却没摸过产品,研究乡村振兴却没去过乡村,这是万万不行的。”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何骏是今年的带队教师之一,他说,“财经专业的学生更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里,学生学习的是理论知识,但只有走到田间地头才能了解中国实际。”
今年,“千村调查”的一支小队走进了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让师生们尤其难忘的,是在这里开讲的一节“田头思政课”,而“主讲人”正是村党支部书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
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下庄村,是当地人口中的“天坑村”:这里四面绝壁,从坑沿到坑底的距离达1100米。在毛相林的带领下,全村398个村民拿着铁钎和铁锤,历时7年时间,在悬崖上凿出一条出村的公路。路修通了,接下去的“脱贫路”怎么走?往后的15年,毛相林继续带领乡亲们一起探索,最终敲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2015年,曾经在全县最贫困的下庄村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2670元,是修路前的40倍。
正如一位参与“千村调查”的学子所言,虽然这个社会实践项目前后只有一周的时间,但却给他上了人生中难忘的重要一课: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需要的正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在。
学用农具干农活
增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体验感
“让课堂上习得的知识,深入到青年学子的精神深处——要完成这种教学的转化,在田间地头上的社会实践课,其价值是任何传统课堂都无法替代的。”上海财经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副校长曹东勃在学生时代就参与过“千村调查”活动。从学生一路成长为指导教师,他也见证了“千村调查”从1.0版本发展到2.0的过程。
据介绍,2.0版本的“千村调查”不光在调研区域的选择、行程安排、问卷设计、数据录入等方面全线升级,还专门加入了劳动教育环节,让师生感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
在下庄村完成调研后,上海财大的师生们开始了一场大汗淋漓的劳动。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上海财大党委副书记朱鸣雄印象深刻:有的同学是第一次接触农具,并在村民的教导下,学着使用农具;有的学生走进田间地头,一一认识村民种植的农作物……“身处田野间,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也深刻了解到‘实践增长才干’的基本道理。”朱鸣雄说。
补齐阅历短板
带着“有泥土”的问题做科研
“暑期调研时间有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对读懂中国无济于事,只有带有‘有泥土’的问题做课题,学生们才会收获真正成长。”曹东勃也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的Z世代学生,从书本、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间接经验很丰富,但论及现实经验,比如一粒种子怎么变成粮食,一个零部件怎么加工为成品等方面,经验寥寥。
曹东勃也曾指导宁夏籍学生深入《山海情》的原型地闽宁镇进行入户调研。尽管学校提前组织相关培训,但真的走进乡村,学生们还是遇到了各种困难。比如,原先设计好的问卷并不完全适用于调研;由于口音问题,和老乡沟通起初特别不顺畅……
不过,正是在发现问题、确立课题,通过调研最终形成一份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年轻的师生们实现了教学相长,不仅学术水平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收获了精神成长。
今年是何骏第二次带队“千村调研”活动。在他看来,传统经济学教材注重理论归纳和总结。但追根究底,现实经济才是理论的生动演绎。“只有积累了大量案例,教师才能讲好经济学,讲活经济学。”
在调研中实现教学相长,“千村调查”不仅让师生们对于国情、对于中国经济有更接地气的认知,收集了真实的一手资料,也让很多年轻学子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感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今年,上海财大党委书记许涛也和学生们一起走进乡村。他说,“年轻人要‘自找苦吃’,用脚步丈量祖国、读懂中国,扎根大地做学问,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积蓄个人成长的能量,积极投身乡村共同富裕的建设。”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上海财经大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