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在生殖季节的活动规律如何?一颗种子如何变成大米……这些在生物老师、科学老师们眼中的常识可是不少中小学生眼中的“冷”知识。离开实践,让学生理解环保、理解生态文明,很可能太空洞。但是,“研学活动不是组织学生去景区游玩,研学基地也不等同于景区。”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高峻说,提供高质量、安全的研学活动就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日前,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牵头长三角中小学成立了长三角中小学生态研学教育联盟。多位校长倡议联手提升研学游导师的质量,通过开设系统性研学课程,让更多学生收获成长。
校园也可以是“立体教材”
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地理教师王金涛曾给学生布置作业:改造生态箱,但是学生连常见植物习性都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搭配并丰富生态箱内容了。
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蔡文认为,设计得当,绿色校园完全可以成为研学项目的起点,也可以是学生与自然对话的场域。在上师大二附中,学校为每个年级设计了不同的生态实践周活动。校园植物调查、校园水质修复实验……学生在校园中就可以将生态知识、生态技能同生态保护行动有机结合,从而达成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目标。
在同创中学的虎丘路校区,一栋教学楼就是一本可持续发展的“立体教材”。这栋建筑包含了一个从顶楼盘旋至底层的垂直农业生态系统——“绿线”。
▲绿线设计简介
王金涛介绍,从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地理老师就和生物老师携手带高一学生开展跨学科研学,垂直绿化、雨林生态、都市农业等研学都可以在此开展。课上8个小组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开展研究。5周后,原本对西双版纳知之甚少的学生,竟提交了一份全手工制作的线装手册,整理了西双版纳珍稀植物,还参考《本草纲目》,用手绘方式介绍哪些植物可以入药、效用如何。
▲学生作业
如何提升研学活动质量
疫情让暑假研学活动降温了,但家长的关注却没有减少。高峻直言,最常听到的是家长抱怨——研学活动游玩太多,学得太少。多位校长及教育界人士表示,研学活动并非新鲜事,但若论及系统性课程设计、专业的品牌活动建设以及专业的研学师资,学校和机构都是捉襟见肘。
高峻回忆,曾有位企业家找到他,想让他帮忙设计生态研学活动。当时,这位企业家的一番牢骚让他记忆深刻——“研学活动有‘三缺’,缺基地、缺老师、缺课程,我要去哪里找研学导师,找旅行社的导游吗”。高峻感慨,对研学活动而言,没有研究就无法深入。没有好的研学基地,就无法推出高质量的研学课程和活动。而高水平的研学导师,更是决定研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金泽国家野外站研学活动
在上海师范大学,每年有40多个地理师范专业的学生要进行教育实习。如今,学院正把上海师范大学金泽国家野外站拓展为实习实践的基地,师范生可以在这里带着中小学生进行研学,进一步锻炼教学能力。未来依托金泽国家野外站这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将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面向学校和社会开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形成大中小学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课程思政体系,设计更多优质的研学课程和活动。
▲金泽国家野外站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