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少Z世代的大学生而言,乡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遥远的想象。他们生长在城市,将来也很大程度上留在城市工作、生活。他们对乡村的印象停留在书本、影视作品乃至父辈的描述中。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大一学生周景怡便是“零”乡村经验的学生之一,她的爷爷辈就已扎根城市。“我一度刻板地认为,乡村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今年暑期,她参加了学校“千村调查”实践活动,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浙江,深入台州市方林村等地进行实调研。第一次,从前模糊的乡村逐渐清晰,甚至有些令她意外。“乡村竟然可以发展得这样现代化!”周景怡不由感慨,不真正走进乡村,何以谈认识,为乡村产业振兴出谋划策。
在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社会实践项目已开展到第14个年头,覆盖2万多人次学生,不仅让教师们争着“竞标”带队,在学生间也人气颇高,不少人四年甘当“回头客”。作为学校思政教育的品牌活动,“千村调查”已成为学生读懂中国、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肥沃土壤。
今年,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和学生们一起深入乡村,他希望,“年轻人要‘自找苦吃’,用脚步丈量祖国、读懂中国,扎根大地做学问,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积蓄个人成长的能量,积极投身乡村共同富裕的建设。”
补齐短板,带着“有泥土”的问题做调研
“不夸张地说,我就是因为千村调查爱上上财的。”周景怡从高中时期就关注到“千村调查”活动,高考填报志愿,前七个志愿一律填写上财。今年“千村调查”活动征集通知一经发出,她就火速报名。
她入户调研的第一站,就到了台州市方林村。方林村依托浙江方林汽车城,形成了以市场为基业,工业为重点、农业为辅业的产业格局。在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200万元,市场交易额208万元,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4万元提高到超11万元。在2016年,率先完成经济合作社股改,成为台州市第一个彻底股改、按股量化分红的村。
方林村整齐划一的别墅住宅,一应俱全的运动休闲文化设施给周景怡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入户调研,她这才发现,从前自己写过的关于乡村振兴的论文都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深入的了解,我对乡村完全是脱离式的指指点点。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这种深入的沉浸式的体验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她表示,明年还想再次报名,去更多的乡村看看,更全面地了解祖国大地。
“不仅是学生在实践中补齐关于乡村经验的短板,教师同样如此。”上海财经大学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副校长曹东勃从学生时代起就参加了千村调查活动。他发现相比50后、60后教师,80后、90后乃至00后的间接经验很丰富,但在直接经验方面存在短板。“或许我们从书本、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在代代增强,但是在一粒种子怎么变成粮食,一个零部件怎么加工为成品等方面尚有欠缺,这些对一份扎实的田野调查来说至关重要。”
他曾指导宁夏籍学生深入《山海情》的原型地闽宁村进行入户调研。当时《山海情》尚未拍摄完毕,也没有人知道这部剧会火,学生们出于了解脱贫攻坚的目的深入村庄,走进村户做调研。“最初当然困难重重,比如怎么和老乡沟通,原先设计好的问卷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调研。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们不断发现问题,找到了更多的选题,他们都表示有一种豁然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曹东勃说,从最初的疑惑聚焦为一个主题,再到变成一个课题,最终形成一份课题研究成果,带有“有泥土”的问题做课题,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收获了可贵的成长。最终,该学生团队也凭借这项调研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一等奖。据悉,每年“千村调查”中,都有学生团队将奖项收入怀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千村调查”中,学校特意加上了“五个一”劳动体验日活动。所谓“五个一”,即学一项农具、会一个农活、做一餐农家饭、扫一次农家院、知一种农作物。
在菜畦上挖坑、培土、浇水,种下了茄子、木耳菜、黄豆和玉米幼苗,在地里掰玉米、摘西瓜,还认识了番薯、甘蔗、姜、秋葵等农作物,这次“千村调查”让统计与管理学院大二学生高之未第一次双手沾满了泥土。“天气很热,劳动很辛苦,但劳动过后的西瓜格外甜!”高之未说。
在实践中感悟财经人的使命和担当
对这代大学生而言,了解乡村、认识乡村重要吗?当被问及这个问题,参与“千村调查”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然重要!”
今年暑期,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大二学生赵阳首次参加这项校内“网红”活动。之所以要报名这项活动,可不单单是因为名气。赵阳的爷爷来自浙江省海宁市,从事水产养殖,一直过着“看天吃饭”的生活。
“爷爷是一个勤劳的人,但他说,同乡不少人劳碌一生,却依旧过着清贫的生活。”赵阳回忆,自己曾跟着母亲到一位北方乡村的远房亲戚家,一间简陋的屋子,一口水井,简单的家具,就是亲戚家的全部。在土炕上睡了一晚,第二天起床,赵阳腰酸背痛。从繁华的都市到北方乡村,巨大的差异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用所学为家乡建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观了方林村后,赵阳激动地说:为什么方林村可以抓住二手汽车市场,可以用如此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调动每家每户的积极性,让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能否利用财经专业知识,将调研的结果进行总结,带到自己的家乡?
“在实践中,我愈发体会到上财人经世济民、匡时守正的使命担当,让我萌生服务家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金融学院的大二学生薛辰旸同样深受触动,虽然“千村调查”只有一周的时间,但却给他上了重要一课:学以致用,扎根祖国大地、服务国家发展是我辈学子的使命所在。
“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理论跟现实很可能存在出入,理论和现实的鸿沟如何弥合?怎么让知识深入青年学子的精神深处?这种在田间地头的社会实践课,任何传统课堂都无法替代。”曹东勃介绍,为进一步引导师生用脚步丈量中国、读懂中国,今年重点调查的九支队伍全部由学校领导带队、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同吃、同住、同调研,学校还将“我与书记面对面”的现场党课搬到了调研现场。上财的教授将根据调研结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上海财经大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