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馆藏文物
在展示柜里长毛了
看起来还萌萌哒
这是咋回事?
最近,有爱逛博物馆的热心网友发布了一条“在乾陵博物馆看到这两件文物长毛了,是咋回事……保存温湿度不到位吗?”的微博。
这条微博还@了一些文物界大V,希望得到一些解答。
在这位网友发出的图片中,一件类似于陶制人像的文物四周长满了小绒毛,在光线的照射下仿若一只“金丝猴”,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另一件文物旁边有标牌,名称为“唐陶彩绘胡人俑”。能看出头部以下也有不少“绒毛”,像在雪地里打过滚↓
爆料的网友遗憾地表示:“我也不明白(原因),旁边也没有工作人员,本来还想问一下。”
网友们纷纷留言:“貂裘大衣不错嘛”
有网友从学术角度出发表示
“我老师说,可能是因为展柜环境潮湿
陶俑里面的盐分被析出来了。”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研究员、拥有403万粉丝的大V“文物医院”看到这条微博后,起初以为是霉菌,后来点开大图分析,感觉更像是盐类矿物结晶。
“文物医院”分析指出,“文物长毛”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墓葬里已经形成,就无需修复;另一种是博物馆保存前没有进行脱盐造成析出,可以去除,不过这种现象很少见,“不建议修复,可以做标本”。
到底怎么回事?
是博物馆文物保存工作没做到位
还是真有不可控因素?
为此,记者采访到了乾陵博物馆副馆长陈女士。她告诉记者:
是有这么个情况,是6月12日发现的。现在已经做了处理。
陈馆长表示,因为此前该文物遇到天气、温度变化原因,出现盐析,呈现出网友拍摄下来的类似于文物长毛的情况:
文物已经撤展下来了,现在文物已经在文物修复室里,已经做了处理、养护。我们联系了相关文物专家,将对文物进行近一步检查。
据悉,该件文物是一件陶制胡人俑。但并非所有陶器都会出现盐析情况,陈馆长表示,有些陶制文物做过脱盐处理,就不会因为温、湿度变化出现盐析,而有些陶制文物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做脱盐处理,就会在一定环境下出现盐析。陈馆长表示,
之前这一例文物也发现过类似情况,只是它(出现问题)的频率、频次很难确定。展柜里面有温湿度调节。当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后,就及时做了处理。
乾陵博物馆是中国陵墓博物馆,位于陕西省乾县乾陵东南方的永泰公主墓处,1978年建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综合自《青春上海》,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曾琦)、上海新闻广播、齐鲁晚报、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