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8日至9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顺利举行。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组织各学科命题组专家就试卷命制过程中贯彻的出题思路进行了总结。
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指导,积极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聚焦“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目标,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价值追求。
政治: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2021年适逢“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政治学科的命题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更为鲜明的时代元素,引导考生坚定“四个自信”。
一、聚焦百年党史,坚持立德树人
试卷呼应时代主题,引导考生深入学习党史和党的理论,充分展现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试卷以“一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篇,重点选取了“真理的味道真甜”“江山就是人民”“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等贯穿百年党史的鲜活素材,引导考生深刻领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材料分析题引导考生深刻领会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强化考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试卷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真理与价值的高度统一,有助于引导考生将求真与求善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譬如,考查实践是认识源泉这一哲学原理时,体现了劳育与美育的双重意蕴;通过传递“真理的味道”呼应了建党百年的主题,彰显了崇高价值目标在传播真理中焕发的精神动力。
二、结合教学实际,引领教学创新
试卷考查内容覆盖课程领域、主题及核心知识,素材则源自历史和生活,力求鲜活、“接地气”。考生在完成从具体材料到抽象原理的转化过程中,不仅需要活用学科知识、开展学科思维,而且需要理论指导下的价值判断,意在引导教学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的纵深感,促进教材、教学、评价的有机统一,形成育人合力。
论述题聚焦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城市的温度表达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高度。以促进智慧养老发展和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等事实材料,引导考生分析上海如何实现老有颐养,探讨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如何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激发考生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三、考查关键能力,体现学科素养
试题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强情境的代入性,创新考查形式,加强关键能力的考查。
“透过现象看本质”,试题充分结合“十四五”开局等时政热点,围绕产业布局、税收作用、劳动就业、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研判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寓教化于事例”“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等素材,引导考生知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观念,全面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通过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相关内容的考查,培养考生公共参与意识;“重视过程与方法”,要求考生为直观表达2020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选择而非制作相应统计图。在清晰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与进驻贫困村数据之间逻辑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
材料分析题要求考生依据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深入分析党中央在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考生需要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理解为“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把“有效防止返贫”理解为避免反向的量的积累,把“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理解为增强正向的量的积累。只有把握原理实质才能在发展视野中整体感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试卷力求以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试题内容,引领考生感悟“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真谛。
历史:守正创新继往开来
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学科命题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使考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命题继续沿用以往风格,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时代特征、历史发展脉络,在中外历史知识比例、内容涵盖、题型设置、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平稳,同时关注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在试卷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方面做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创新。
一、以史载德,彰显学科育人功能
历史学在塑造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育人功能的主要载体。
试卷在中外历史知识的考核命题上充分彰显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国古代史部分,对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传统文化、中外联系等知识点进行了考查。如通过考核理学思想,增强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早期西学东渐材料意在让考生掌握中国古代对外联系交流的发展脉络,感悟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不同特色,树立起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百年伟业”“社会变革”,旨在通过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发展阶段的探索、晚清民族危亡背景下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等重要知识点的考核,加强对考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奋斗精神的教育,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世界近现代史方面,“十月革命”“雅尔塔体系”“欧洲一体化进程”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秩序、国际组织、全球化等角度进行考查,引导考生立足国际视野,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创设情境,释放素养导向信号
学科素养上承核心价值的方向引导,下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指学习者面对一定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时, 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指导下,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试卷以此为依据,注重创设合理、合适的考查情境。如选择题中通过创设史料、图表、历史叙述等学习情境,考查考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综合题中设置了学者不同观点的学术情境,通过层递的问题链设计,既考查考生史料辨析与历史解释的能力,更能启发考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理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学会从史学家的观察视角去审视问题、思考问题,培养考生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对考生将来升入高等院校面对更为复杂的学术问题提供了可循的思考路径和思考方法。
三、回应热点,凸显史学现实关怀
历史学是一门兼具学术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学科。通过历史学习,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指导下,能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
综合题“百年伟业”,回应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题目通过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预设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考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综合题“变革时代”通过地图、文献史料、大事年表等史学情境的创设,让考生在中国历史上两个变革时代的分析和比较中,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面对世界发展的潮流时,都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都要有改革创新的时代勇气,充分回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趋势,激发起考生强烈的时代使命感。
教育要关注考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试卷不仅体现德育和智育,在体育美育劳育考查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选材及试卷排版,通过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铧等劳动工具,让考生体会到劳动历史的悠长和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蕴含着人类的经历、经验与智慧,有着特有的育人功能与社会价值。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史学方法的迁移,史学思想的渗透,社会热点的回应等,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既能很好地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的需要,也能对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一些启示和引领。
地理:体现育人导向强调基础学力突出学科特点
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学科试卷以学科一贯的“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风格展现在考生面前。
一、试题构成稳定
试卷构成稳定、合理,知识覆盖面较广。
试卷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侧重对基础内容的考查,覆盖“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所有主题;综合题主要突出对“拓展型课程部分”的考查,考查内容涉及“地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区域开发”“全球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各篇。
二、体现育人导向
试卷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总要求和高考改革大方向,将育人与选拔有机结合在一起。试卷的情境架设融入了我国对世界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贡献、上海“十四五规划”、国家建设成就、长江流域大保护、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等背景,将“一带一路”“生态文明”等重要战略思想与地理过程结合起来,达到育人和选拔的统一。同时,还结合地理学科特有的思想内涵,在试题内容中注重体现地理学科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三、注重基础学力
试卷继续坚持考查基础知识大方向,考查学科重点内容。自然地理中涉及到地球运动、月相变化、板块构造学说、岩石与地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天气系统、洋流、地域分异规律、资源与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人文地理涉及到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国际贸易、地域文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区域开发案例等。
四、突出学科特点
试卷在以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的学科特点,力求与地理思维、能力目标相契合。
区域性方面。多数试题内容都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特性。如涉及干旱半干旱区、祁连山北麓、南非等内容的题目,离开了对区域地理环境问题的分析与审视,就无法对生态、产业、灾害等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也就无法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分析具体问题。
综合性方面。试题突出了对考生综合思维的考查,如对南非电子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分析,对甘肃省金昌市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分析,都要从多角度、多因子进行思考。
动态性方面。通过抓取中央气象台寒潮预报材料,围绕天气变化过程展开设问,同时还要求考生对近20年来12月最低气温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概括,以考查考生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对地理动态性学科特点的理解。在其他考题中(如南非、金昌等题)也都体现了对地理演变思维的重视。
此外,试题内容还在地理实践、人地关系方面有所考查。如让考生为有关部门提出应对灾害天气的建议,为金昌废弃工矿用地提出合理再利用方式等,都是对考生地理实践能力、人地关系正确理解力的考查。
物理:秉承稳定定位基础突出能力
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物理学科试卷稳中求新、落实基础、突出能力,契合学情,有机融入核心素养的考查。试卷结构稳定,在注重考查物理主干知识、思想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借力“迁移”,突出对物理思维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注重与科技、自然、生活等场景的结合,力求深化基础性、增加开放性,实现对考生学科素养的多维度考查。
一、秉承稳定,践行求新
试卷题型题量保持不变,知识覆盖面广。学习水平层次构成中的“知道”“理解”“掌握”“综合”大致占比为23:44:22:11;考点分布和难度要求与近几年基本相当,保持稳定。
试题编制适度求新,梯度设计科学合理。如“天问一号”等新颖场景的引用、选项内容的设计、解题方法和解答结果的开放等,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使考生思考和答题有较大的自由度,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学科素养拓展了空间。
二、定位基础,着力核心
试卷定位基础,选材丰富,覆盖全部一级知识主题,在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中,着力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实现对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三位一体的整体性考查。
试卷突出核心知识的考查。如平均速度、加速度、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能守恒、气体压强与体积变化关系、电场的描述、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引导考生关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深度学习。试卷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均定位基础,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的考查。
紧密联系学情,试题选材关注区分度。不少试题来源于教材、教学基本要求等,科学设计提问角度与深度,合理设置解答难度与梯度,使不同学力的考生在各类试题作答中都有获得感,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力求体现对教学的引导,提升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突出能力,聚焦导向
试卷突出能力元素,注重对物理思维、综合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试卷的人才选拔和教学导向功能。重点考查模型建构、科学推理、信息提取和加工能力以及创造性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如从单位制的视角研究飞行器喷气速率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处理问题,考查了考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精密测量引力常量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单摆模型的理解,综合力学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实验的考查旨在引导高中教学重视实验过程各环节,增强体验,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最后的综合题要求从图像和题干中获取信息,考查考生信息提取、加工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试题创设多种情境、强调关键能力,力求与人才选拔、引导教学的功能相匹配。引导考生跳出题海,回归本源,深度认识物理学科的本质;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物理原理的内涵外延,注重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化学:坚持立德树人凸显学科基础考查关键能力
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学科试卷充分体现“注重加强与社会实际和考生生活的联系,关注考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注重考查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坚持以化学学科素养为导向,凸显化学学科特征。注重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化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一、落实立德树人,关注学科价值
化学科学推进了社会进步,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试卷以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为载体:如“碳中和”“利用微型原电池处理废水”“绿色化学”等环境问题;“特殊石油的性质”“催化生产清洁能源氢气”等能源问题;“脱氯剂”“氯化铵的综合利用”等生产实际问题。试题情境贴近考生生活、社会热点,体现了“生活-化学-社会”的学科价值,帮助考生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理念。增强考生社会责任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重视基础知识,突出能力考查
试卷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能力考查,促进考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发展。试题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凸显高阶能力的考查。
试卷以学科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物质及其变化,考查考生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学科思想方法。运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考查考生对物质观、变化观、能量观等化学核心观念的理解:如“二氯甲烷的模型认知”“二元醇脱水后异构体识别”“化学平衡常数应用”“久置氢氧化钠变质的图像分析”等。
试题多源于考生的学习、生活情境及生产实际问题,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现实问题为测试任务,考查考生运用化学核心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铁屑-碳粉微型电池处理含甲酸废水的原理”“提高侯氏制碱法中的氯化铵综合利用价值”“在催化生产氢气的化工流程中,考查考生对催化剂的认识和理解”等。
试卷重视化学学科基本研究方法、实验操作和技能的考查:如“实验装置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氯化铵综合利用的化工生产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实验研究”。考生通过对反应原理、实验操作及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基于实验现象和数据,证据推理,将思维进阶、能力发展和学科价值融为一体,凸显学科的关键能力。
三、立足评价改革,创新试题形式
试卷立足评价改革,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增强了开放性和灵活性。如:改变了原电池的固有装置,深化了对原电池模型的认知,设计了多个评价类问题;如:从“绿色化学”角度评估物质转化过程、评价化工生产方法的价值,考查考生的化学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命科学:学以致用,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2021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命科学试卷,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系入手,基于生命科学在人体健康、医疗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应用来组织考查所使用的情境素材。试卷中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的综合情境的使用与试题设问的设置,在激发考生展示其学业成果和思维过程的同时,也促使考生呈现出在现实情境中灵活运用所考生命科学知识与技能的程度,感悟生命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学科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试卷结构稳定,“生命的基础”分值约占35分,“生命的过程”分值约为50分,“生命科学的应用”分值约占15分。各册教材分值分布均匀,基础型教材分值约占75%,拓展型教材分值约占25%。试卷体现以下特点。
一、聚焦人的身心健康,考查运用生命科学概念理解公共卫生与健康生活议题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试卷利用当前公共卫生与健康生活方面的热点议题,考查考生运用学科大概念对社会热点议题进行理解、辨析、评价的能力。例如试卷创设“对进口海产品进行核酸检测”这一真实情境,考查考生对核酸结构和中心法则的理解;试卷以狂犬病疫苗接种为例,考查考生对疫苗原理的理解,引导考生明确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差异,理解接种疫苗是阻断微生物传染病传染链,保护易感人群的最佳方案。
又如,“毛囊干细胞发育的部分调控机制”一题,考生答题时,一方面要结合已有人体调节原理,分析情境中的现象,还要将情境中的调节机制提取出来,解答“如何缓解毛发脱落”这一实际问题。答题过程既完成了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也向考生传达了“主动缓解生活压力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积极信息。
二、关注自然奥义,考查运用生命科学规律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试卷使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类情境,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是否能在”自然界与生物”之间借助学科规律建立符合学科逻辑的联系,考查考生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认同感。如综合题以豌豆为例,考查了考生运用植物体内信息传递与调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等学科原理,解释植株自身生长、发育与植株内、外因素之间的关系;考生需通过此过程呈现出在自然界存在的较复杂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预测、归纳的能力,体现出运用关键原理进行演绎、分析的能力。
三、彰显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考查综合运用生命科学原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能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学科原理,是考生生命科学学科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生命科学的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试卷中多处使用与建设生态文明相关的生产生活实践情境,体现上述考查目标。例如,依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试卷重新组织了研究人员通过现代生物工程获取功能优化的石油脱硫关键酶的现实情境,将生产实践中发生的生物工程的具体技术步骤展示给考生,考生需综合运用基因工程原理和中心法则作出符合学科逻辑的推理和假设并解释科研实践中会发生的真实现象。
四、贯通古今,理论联系实践,于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
《齐民要术》中相关内容在试题中的使用,引发考生感受古代农业学家通过对农业实践中各种现象的归纳和提炼得到生产理论的过程;将生活中常用的古代谚语引入试题情境,激发考生感悟古代谚语中的生命科学原理。试卷中的此类试题让考生体悟古人与今人的智慧凭借真理达到贯通,既向考生传递了追求真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要义这一价值观,也将考生浸润于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中,令其切实感受到民族智慧,生发文化自信。
又如综合题中关于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和酸雨治理等方面的情境,促使考生在生命科学原理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间建立联系,引导考生思考生物工程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感受生命科学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学科价值,激发考生学习生命科学的热情。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本报记者 袁婧 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