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身边这些迎难而上、默默奉献的人,我们的社区、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女生汤佳妮在“采访”过社区里的5位共产党员后,在日志中写下了这样的感慨。
汤佳妮来自虹口区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今年以来,她和同学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从“老街”到“新城”学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社区。6月10日,该活动举行阶段性展示,以微采访、设计介绍、情景剧等方式,展现了师生们的累累收获。
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变化和美好
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华初”)位于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是一所年轻的公办初中。学校所在地正是近年来“旧区改造“的典范虹镇老街——这里曾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如今,一座国际化的时尚新城拔地而起。
“怎么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社区的变化?感受到有那么多人为了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努力奋斗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校长纪莉青和同事们开始探索,全校二十几位老师联手创意。
几轮头脑风暴后,老师们决定推出一个学习实践活动,并且引入“项目化学习”,让学生感受社区的变化和生活的美好,并从中提升综合素质。最终,三个子项目确认了下来:走访社区党员、调研社区生态、描绘社区地图。在活动开启之前,学校都邀请了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带来最前沿的知识和方法论。
今年一月,项目启动了,报名的孩子有100多位,分布在各年级各班。1月18日,华初的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了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里正在举行《从虹镇老街到瑞虹新城》展览,搓衣板、大痰盂、竹编凳……那一件件老物件,以及从简陋棚户区到美丽新城的变化,无不让孩子们震撼和好奇: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巨变?哪些人为此付出了努力?在我们的社区,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和事?
带着问题,孩子们分在三个项目组,在党员走访中发现“最美身影”,在小区绿化里寻找宜居生态,在走街串巷中标记社区地标。
初二男生昝汝耀一口气报名了调研社区生态、描绘社区地图这两个项目,“我们走到小区和业主居民交流,了解他们对小区绿化的看法,回来后每一组还搭建了一个生态模型”, 昝汝耀平时喜欢拍照片,他端起镜头拍下社区里的标志性建筑,找来了一些老照片做对比,“平时没留意,原来我们的社区变化这么大!”
从课堂到社区,学生、老师收获颇丰
谈起参与活动的收获,孩子们按耐不住兴奋。“党员们燃烧自我,用爱和温暖,为一位又一位嘉兴街道的居民们提供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我们该学习他们的先锋精神,做一团火种,做一缕阳光,为身边人提供光亮与温暖”,初一年级的柏梓萱在参与采访5位社区党员后这样说,“我也体会到合作力量的强大,组员们一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预年级的应梓涵在描绘社区地图中,重新认识了身边的标志建筑:“我们一开始设计的是V字型地图,后来发现社区的地标建筑真的很多,就把地图扩大改成了方形,让大家更全面了解我们美丽的社区”。
“这次活动让我更加热爱社区,还让我们体验了不同的职业”,活动过后,张瑜玲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有了提升,“从写采访稿中学到很多方法。”
在华初这次带教的20几位老师中,既有60后、70后,也有80后、90后,老师们发挥经验值和创造力,为孩子们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带队党员走访活动的80后语文老师周秋容说,自己和其他四位老师一起,组织了学校六到八年级25位学生,采访了25位社区党员:“25个鲜活的先进事迹,感动了采访组里的学生们、影响了带队的老师们”。
在周秋容看来,采访活动不仅仅使得学生有所启发,同时为老师带来了思考:如何设计切合不同学情学生的探究活动?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和引导学生将学得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主题探究活动中?……活动中,老师们一点点探索,一点点创新。
90后的华初美术老师曹思绮带领学生完成了嘉兴社区的手绘地图:“学生们走进了更大的社区,更了解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这个项目里我并不像老师,更像是合作者。当学生们提出有意思的想法时,我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提供实现创意的方法。”曹老师表示,作为老师,她也在与学生共同成长,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给予他们舞台,他们会创造出一个个惊喜!”
“参与的老师来自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大家从课堂走向社区,从书本走向实践,达到了真正的‘格物致知’。”70后语文老师彭懿琼感慨。“有学习、有研究、有思考、还有自己的创新”,校长纪莉青表示,这样的活动,学校还将继续做下去。
作者:王星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