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大学与高中的人才培养贯通,只要招生就有了衔接,留个电话就会有交流,但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一贯?”“真正的人才培养贯通是让高中变得更像大学,还是让中学更像中学?”“一声令下,大学一年挂牌十多所高中,换个校长就换种合作方式或者合作就无法保障,这样如何联合培养人才?”……
可持续地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人才,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人才是当下高中和大学面临的共同挑战。当越来越多的高中被冠以大学的附属之名,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与高中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那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了吗?
今天(21日),上海论坛·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圆桌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16所知名高中的校长与大学的学者共同探讨如何破题高中与大学的人才培养衔接问题。
快速变革的时代,人才培养这条长链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衔接好
统计显示,知识更新的速度现在已经是三年一个周期了,当我们的学生高中从入学到毕业,他们所学的知识已经更新过一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与学的变革是必然的。在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负责人袁振国列出了一连串数据来说明当下的时代变化之快。
技术赋能推动教育加速发展的当下,不论中学还是大学,变革是必然的需求。“人才培养是一个长链条的工作,其中大学下接基础教育学段,上接研究生教育,当我们期待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时,必然需要完善整个人才培养链。”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说,“大学老师很多时候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和自己所在学段人才培养,但是我们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否清晰地传递给了高中,并且给与高中适当的支持来共同达成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值得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吴静怡教授多年从事大学人才培养和招生工作,她直言,在大学中曾经遇到不少因为对大学缺乏了解的学生,或者对考上的专业没有兴趣,或者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要求,而读得很不快乐。“现在大学的变化非常快,学科交叉、不断因应国家需求而诞生的新学科,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断进行的人才培养新探索,这些都需要让高中及时了解。”吴静怡说,这也是为什么大学会不断下沉到高中去探索各种人才联合培养的方式,“中学和大学对彼此的需求了解更多,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观念和理念上的衔接远超形式上的衔接
大学与中学的人才培养衔接已非首次提出,在不少中学校长的记忆中,十多年前就已经有过一轮中学和大学联合培养的热潮,甚至有过一年中某个大学就挂牌了10多所合作学校。但是观念和理念上的衔接远比形式上的衔接重要。论坛上,不少校长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宁波效实中学校长裘建浩就直言,大学简单地到中学挂牌或者委派老师到中学去讲讲课,效果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合作让学生能提早理解大学的学习、研究。对此,复兴中学校长陆磐良感触很深。他回忆自己当年从建平中学毕业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后有一年的时间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非常痛苦。而在他担任复兴中学校长时学校与复旦大学合作,每年选拔一批学生进入复旦大学的课堂,并且暑假期间到大学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曾经有一名学生在实验室里洗了两周的试管。“当时我们得知后都觉得学生浪费了两周时间,但后来学生在交流时说,这两周让他明白了科研的必备素质和科研精神。”陆磐良说,“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大学和高中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影响,很多时候未必发生在我们看得见的时候,也未必是我们所在意的形式上。”
大学与中学的人才培养衔接,更重要还有对中学师资培养的支持。交大附中校长徐向东就坦言,多年前大学也支持中学新建实验室,但是如果中学没有课时保证,没有师资参与,老师没有重视实验的理念,学生不感兴趣,那根本无法实现的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的目标。大学与高中的贯通培养是一个系统跟进的过程。
高中与大学的人才培养衔接还体现在大学对中学师资的培养上。陆磐良就举了一个最实际的例子,现在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考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尤其是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题,往往需要用到大学的思考方式,由学生自己建构一些知识的阶梯,才能完成阶梯。而这是中学老师无法交给学生的思维方式,解题的阶梯,但是这样的开放性是中学教师无法教会学生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为中学师资培养提供支撑。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需要大学更多地有理念和观念上的引领
“高中和大学贯通培养对于我们中学校长来说,更多是在实践层面实现,而大学需要更多的理念上的引领。”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的话让在场的校长很有同感。
宁波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就说,关于教育的名言常常被用于或安慰或激励的“鸡汤文”,“这些对教育不恰当的人是很可能造成大众对教育的错误认识,而在教育理念方面,需要我们的大学更多一些引领作用。”
他举了几个例子。很多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他看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可能是达成这一点,一是要与学生的潜质匹配,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第二个条件是兴趣还必须与社会和国家的需求相符合,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得到极大化地发挥空间。再比如,现在很多家长动不动就说自己“静待花开”,但是,所谓“静待花开”是针对学校和家长过于功利的追求而言,但不是偷懒的理由,“什么都不做是等不到花开的,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地、及时给花浇水、施肥、给与阳光和空间”。
对于当下很多人提倡的快乐教育。吴国平坦言:“学习的过程,尤其是高中以上的学习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即便是兴趣启动的学习,在进入深入学习阶段时,也会非常辛苦,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时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对此,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朱卓君也感触很深,他们学校对几百名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调查,总结出那些成功学生的特质,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自主、自律、自信”,总而言之,就是发自内心地想学习。
朱卓君说:“不能简单地看待快乐教育,当学生自主学习时,他们虽然很辛苦,但却是快乐的,但是当学生是被迫去学习时,往往是倍感痛苦。”而厘清教育中的这些错误认识,真正发现人才培养的规律,引入大学、企业等外部资源,需要大学和高中携手共同探索的。需要大学从理念层面突破,起到引领作用,而中学从实践层面不断探索。
作者: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