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哪个时代,人的情感是共通的。不管是红色叙事还是其他,你只是选择了那个时代而已,而我们最终要表达的,都是人性。当你我真正去拥抱这些为了信仰付出生命和青春的英雄时,我相信生活在今天的我都能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今天(4月27日)上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之一,青年舞蹈演员朱洁静现身上海师范大学。身着一袭黑色长裙,手执一把蒲扇,这位首席舞者用曼妙的身姿和饱满的情绪再现了经典舞蹈片段《渔光曲》。而后,她的这番发言更是赢得了满堂喝彩。
当天,该舞剧主创人员,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携手朱洁静、王佳俊两位“80”后青年演员从台前幕后的故事谈起,分享红色故事背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在师生间引发强烈精神共振。
“打动观众之前,英烈的故事就已经打动了我们”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首次公演以来,迄今已演出200场,不仅获得了不俗的口碑,更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一阵“电波”热潮。有人一刷再刷,以表达对这部舞剧的喜爱。
网友称赞,这是一部“今天的80后关注上世纪的同龄人,通过创作演出感染当下的青年人”的作品,它的舞台不仅呈现出了青春色彩、海派风情、谍战悬念,它所传递出来的信仰、信念以及奉献、牺牲精神,也感动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永不消逝的电波》所产生的效应就如同一段电波,载着一个时代的敬意,向另一个时代发送。
男主角王佳俊表示,他观察到这部剧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是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青年人。“打动观众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舞台和演员的舞蹈艺术,更是我们所演绎的红色英雄背后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触及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大家才愿意一刷二刷乃至三刷多次走进剧场。”
“您是如何把一个个真实人物转变成一个个艺术形象?”面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学生李辰朝的提问,王佳俊回答道:“我想在打动观众之前,这些英雄们早已打动了我们。通过汗水,泪水,我们一点一点地让英雄们变得有血有肉,最终在舞台上塑造出了平凡又伟大的英雄形象。”
王佳俊回忆,在舞剧正式排练之前,他曾和剧团的演员参观和走访了剧中男主角李侠,即共产党员李白的故居以及龙华烈士陵园等地。李白的故居十分简陋,一张床、一个衣柜,一个小沙发,一张小饭桌就是全部的家具,通往阁楼的楼梯走起来还会嘎吱作响。楼上仅有3平米左右的小阁楼就是他发送电报的“战场”。
在参观当时关押英烈的牢房旧址时,一组铐脚的铁链吸引了他的目光。经讲解员介绍他才知道,这组铁链不仅十分沉重,而且冰冷入骨。为了抵御冰冷,当时英烈们往往会将裤脚塞进铁链里,咬牙承受。
“那一批被关在牢房里的青年烈士们,他们年龄其实跟今天的你们相仿,他们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有些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完全可以选择过上一种很安逸的生活,但是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新中国。这种牺牲是极有勇气的!”参观后,王佳俊对出演的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立志“要用有血有肉的演出让这些英雄在舞台上再活一次!”
同一把蒲扇陪伴两百场演出,成为联结演员和女主的信物
在剧中,有一场关于15岁的孤儿小光牺牲的戏。王佳俊回忆,一次排练中,所有演员、导演、编剧全都泣不成声。“那一刻大家不是在演剧中的人物,我们仿佛和他们面对面,被他们的故事和勇气深深打动。”朱洁静同样对这一幕印象深刻。
谈及李侠之妻兰芬这个角色,朱洁静也分享了一个细节:从2018年8月18日《永不消逝的电波》第一次排练起,她的每一场舞台都是用的同一把蒲扇。这把扇子破了、裂了,她便细心用胶带和针线缝好。
“这把蒲扇像一个宝贝被我‘供’在家里最好的位置,它已经成为我和女主联结的信物,让我和角色合二为一,让我相信。”
历经两百场演出,朱洁静愈发感受到自己身上承载的责任感越来越重。“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我希望更多人可以和我一起认识、了解这些红色英雄们,我希望更多人可以回忆这一段属于我们的民族记忆,激活我们血液中的红色基因。”作为一名85后,她深感自己与兰芬实际上是同龄人,“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中国信仰和中国力量。”
今天活动现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2021届毕业班学生带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经典舞蹈片段——《渔光曲》。
舞蹈系2021届毕业生曲野鸣说:“我第一次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舞剧的时候,就被革命先辈坚韧的品格和砥砺前行的勇气深深打动。今天有幸在舞台上表演《渔光曲》这一经典片段,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让我可以用自己的舞蹈向经典致敬,表达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展示青年的热情和担当。”
活动的最后,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向《电波》主创团队赠送了油画和书法作品。油画选取的是两位青年舞蹈家在《电波》中扮演的人物形象——李侠和兰芬,书法作品上是“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13个字。
可以说,“电波”超脱言语,透视的是执于真理、而不止于岁月的革命情怀。“永不消逝”的是跨越百年的时代精神。长河无声,滔滔奔去,电波不绝,信念永存。希望‘电波’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作者:吴金娇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