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入大海。这也意味着,上百万吨核废水被“清污”后入海。
核废水到底有多危险?一旦被排入大海将产生哪些危害?对我国又有哪些影响?今天(14日)记者采访了沪上多所高校的专家。
几乎所有的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直言:核废水中含有大量放射性核素,并且不止一种,其中一些核素到5700多年后才只能衰减一半。一旦排放入海,可想而知,会对全世界的自然环境、生物、人类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
至于核废水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具体影响,一位专家在采访时表示:“其中将涉及很多变量,目前,我们的一些课题组已紧急开始进行模拟。”
放射性核素会被海洋生物吸收并富集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杜金洲介绍,核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不仅有含量最高的氚,还有碘-129、钌-106、碳-14、钴-60、锶-90、铯-134、铯-137等物质。每一类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都不同。比如,氚的半衰期是12年,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碳-14半衰期则长达5700多年。杜金洲坦言,“一旦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只能等待其缓慢衰变。”
“相比氚,锶-90,钴-60等进入到海洋,会造成更严重的危害。”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李纪长期从事海洋生态学研究,他进一步解释道,如果排放中有颗粒态的放射性物质,则很难随洋流被海水带走,很大程度上将会沉积在日本周边海域。
其中,较重的放射性核素很可能会被海洋生物吸收和富集,且很难通过代谢排出。比如,鱼类对碳-14的生物富集效率是氚的5万倍,而海底沉积物对钴-60的富集效率是水体的30万倍。
根据李纪提供的一组数据,有研究表明,浮游植物对以钚为代表的放射性核素的富集程度可以是微型浮游动物的10倍,微型浮游动物的富集能力又可以是贝类的100倍,贝类可以是底层鱼类的100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富集的放射性核素,最终都可能随食物链被鱼类等海产品摄取。
眼下,听闻日本将“排污”入海的消息后,不少网民担忧海鲜是否还能安全食用。事实上,这也并非杞人忧天。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今年2月,日本福岛县水域发现了放射性铯含量超标的海鲈鱼。
“虽然发现的是个例,但这意味着还有更多的海洋生物已被污染。”上述两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一旦海洋生物被污染,人类食用海鲜的安全性将存在隐患。其中,日本海鲜的危险性最高。
核废水会随着洋流和船舶压舱水四处传播
根据专家的判断,核废水所带来的隐患还不止于此。一旦海水被污染,即使人们不再食用海洋生物,也可能通过其它渠道吸收放射性元素。
“压舱水就是途径之一。”李纪以货轮举例。当货轮空载返航时,必须要加入压舱水以保持船舶平衡。假设一艘货轮在日本附近海岸停靠卸载,那么船舶带回的压舱水很可能包含放射性核素,最终带往世界各地。
经日本排出的核废水将在多久之内抵达中国?杜金洲认为,由于洋流流动路径不同,在时间上也会有所不同。据他预测,主要有两条动线:其一,核废水很有可能在日本东侧海域被排出,而后随洋流北上到达美国、加拿大,部分会通过西太平洋模态水进入我国东海、南海;其二,核废水南下进入赤道附近,而后流向我国海域。“前者仅需要1-2年甚至更短,后者则需要更长时间。”
作者: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pixabay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